当数学遇上文学,看套路不如看数据

每个爱好写作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写出优质的好文章,像那些名家大咖一样,篇篇经典,款款爆文,于是我们经常会在写作的时候刻意的去模仿,拆解他们的作品,希望自己能学得到他们一点点套路。

原书自拍


这本《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将文学大数据视为文学标准,探究出隐藏在世界上伟大作家作品里的有趣之处。作者收集了数千本书籍的数据库,和数百万个单词,并提出一些重要的问题来启发爱书人和好奇心的人。用数据说话,比套路来的更直接。

本・布拉特,另辟蹊径,是个爱用数据说话的有趣的作家,他曾任《石板》《哈佛讽刺家》等杂志撰稿作家,他用数学的方式把这种文学规律展现给我们。他喜欢用数据说话,运用现有的统计技巧,加上自己设计的适用方法,所有调查与实验都原创亲自执行,读者不需特殊数学知识也可以轻松理解得出的结果。作者将发现以清晰幽默的语言、充满说服力的视觉呈现,提供了一个认识经典作家和畅销书作品,其中隐含的模式结构,或者令人难以忘怀的全新观点,这本《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就和我们分享他这一有趣的发现。

来自网络


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想成功最快的方法就是复制成功,我们常用的字就那些,但经过不一样的排列组合后就成了知名作家们谋生的手段,赢得名声的工具。那是为什么呢?他们中的有些人给出了建议,但是判断这些建议到底是不是有用的呢?这就看给我们建议的人自己是不是确实遵守,还有就是有没有因这些案例获得成功呢?

作者从最简单常用的感叹号开始,研究结果表明,畅销书作家埃尔默.伦纳德曾说的:一部作品中,每10万个字中的感叹号不能超过3个。这条“真理”却被他自己打破了,纳博伦并没有遵循自己的意见,他的感叹号利用比例甚至超越了自己建议的16倍!所以,尽信书,不如无。

原书自拍


约翰.斯坦贝克说,你知道所谓建议是怎么回事,只有跟你本来打算的一样你才会听。

要去理解或描述艺术,而不是试图去“炮制”艺术。如果你是20世纪初的一个有抱负的画家,你可能会想知道莫奈开始画画时用的是什么颜料和绘画技术。如果你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乐队成员,你可能会想知道披头土是如何录制歌曲的。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在创作自己的杰作之前,你都希望对这门技艺的细节有一定了解。阅读是了解如何创作小说最简单的方法。研究成千上万本书的写作模式,回答不同的问题,也是理解如何创作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少即是多,简洁才能长久

斯蒂芬·金说:通往地狱之路充满了副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一直以文笔简洁而闻名,简洁的风格是他有意的选择,他曾在给编辑的一封信中写道 :“葛底斯堡演说如此之短,实非偶然。写作和飞行、数学、物理学一样有章可循,遵循的法则不可动摇。”

莫里森也在许多次采访中都提到过她不用副词。她说在最佳状态写作时,她可以不用副词。莫里森告诉我们:“我从来不写'她柔声地说’这种句子,如果在此前的文字中没有体现出温柔,我绝对会花费时间和篇幅围绕温柔进行描写,直至让读者感觉出温柔。”

三,作品的阅读难度决定了故事的受众。

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阅读,头号畅销书的阅读难度都普遍降低,快餐型作品频繁上榜,作品的难易程度决定了它是否有更多的受众。

弗莱斯曾近发明了一个可以测试任何阅读难度等级的公式,即先给两个数字以不同的权重,然后加在一起。

阅读难度公式:0.39×(总单词数/总句子数)+11.8×(总音节数/总单词数)-15.59

得出的结果就是所对应的年级。

大道至简,丹麦的安徒生先生,每次创作完成后,都会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商贩,老妇人小孩听,只有他们听懂了,并且感兴趣,他才会拿去发表。

图片发自App


在大家都用文学套路来给我们解释大作家们有怎样的创作偏好,畅销作品有何规律的时候,偶尔打开书架,看到这本书,你是否也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数学遇上文学,看套路不如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