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方寸,静对非议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别人的批评和指责。在面对别人的攻击时很多人都会方寸大乱、手足无措。可是,你的这种情绪的混乱并不能拯救你,反而会给你带来更多的麻烦。所以,不管别人怎样攻击和指责,都一定要稳住情绪,做最冷静的自己。因为你应知道:你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令所有的人都满意。

来自别人的批评或攻击,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有时候也会不自觉地攻击别人和批评别人,可是想到自己在那种境况下的心情,就应该多给予别人鼓励和支持,而不是批评,即使是批评,也要相应提出良好的建议。在面对别人对我们的批评时,要吸取其中的合理成分,而对一些特殊情况,则要区别对待。

有一位咨询专家在作一次大型的演讲,当时有一名听众显然难以接受他的某些观点。最后这位观众再也忍不住了,他抓住演讲人提出的一个枝节上的问题发难,说出了许多带有侮辱性的话。他企图使演讲人上钩,诱使他卷入一场无意义的舌战。可是,演讲者在听到这一大通发难之词后,只是说了声“OK”,便继续进行他的演讲。他根本没有理会这些不敬之词,从而表明他不会依照别人的思想感情来确定他自己的价值。这样,发难者自己就是自讨没趣。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白宫的一次谈话中说:“如果要我读一遍针对我的指责,更不用说逐一做出相应的辩解,那我还不如辞职算了。我在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而尽力工作,而且将始终不渝。如果事实证明我是正确的,那些反对意见就会不攻自破;如果事实最后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即使有10个天使启示说我是正确的,也无济于事。”

有些无事生非的人是一种习惯性的找碴生事,如果你受他们影响或分散精力去反击,那就如同艾伯拉姆斯将军说的那样:“别跟猪打架--到时候你弄得一身泥,而它们却乐得很呢。”

卡耐基在他的大作《人性的弱点》一书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家营建公司的安全检查员,他的职责是检查工地上的工人有没有戴安全帽。一开始当他发现有不戴安全帽的违规行为时,他便利用职位上的权威要求工人改正,其结果是:受指正的工人常常显得不悦,而且等他一离开,便又常常把帽子拿掉表示对抗。于是他总结经验改变方式,他看到有工人不戴安全帽,就问是不是帽子戴起来不舒服,或是帽子的尺寸不合适。并且用愉快的声调提醒工人戴安全帽的重要性,然后要求他们在工作时最好戴上。这样的效果果然比以前好很多,也没有工人显得不高兴了。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在批评别人的时候,往往都是不经意地脱口而出,而且还会声明:“我这是对事不对人,也是为了你好。”但是这并不能减轻批评对别人的伤害,也不能减少批评所带来的副作用。还有一些人似乎养成了不以为然的坏习惯,他们动不动就批评、指责他人,好像不如此不足以显示他的权威力量。一旦出现了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射出批评之箭,中伤他人:“你怎么总是这样,说过你多少回了。”其结果往往是要么伤害他人,要么被人抵挡,弄得自己反被人伤害。

高论高见满肚子都是,可就是什么都不做,而且无论你做什么怎么做,他都会找你的错。这种人就是中国历来盛产的清议派人物,他们的势力范围很大,从古到今,从朝到野,莫不有此类人物的存在。这些人物的特点是:从不在事前说话,总在事后评论是非,总结别人的经验教训用以训斥别人;他们深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总是超然地把自己置身事外,只是“置嘴其中”,不负责任地乱讲话;批评性意见多,建设性意见少;他们高声大喊,引经据典,你碰巧成功了,他们会把你捧到天上,你不幸失败了,他们会把你踩到脚下;或见风使舵,或推波助澜,或摇旗呐喊,或落井下石……

任事艰难,非身在局中,非亲临其境,很多内情实际情况是难以知晓的。正如一位前线将军对后方评论家说的那样:“你站着说话不腰疼。当时紧急情况下,敌情不明,我只能依据我的判断、经验去做出决策,为我士兵的性命负责。你现在心平气和地和我探讨各种可能性,我告诉你,当时没时间也不可能像你这样想,等不到你想明白,敌人的刺刀已刺进你的肚子了。”

任劳任怨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任劳难,任怨更难,况且但凡做事,不可能十全十美,没有点滴疏漏。从主观上讲,做事者多会尽力而为,从客观上讲,总难免有差错。不犯错误的人就是只说不干的人。所谓空谈误国。我们首先不要做这样的人,不要养成动不动就不负责任地大发议论的习惯,再者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清议人物,你不要去理他,做自己的事就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稳住方寸,静对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