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猿人遗址:陕西历史从这里开始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中,以及所有介绍陕西通史的书籍里,都是以蓝田猿人开始说起的。可是,有多少陕西人来过蓝田猿人遗址呢?2018年1月2日下午,从河南返回渭南的途中,我再一次来到蓝田猿人遗址博物馆——


 

2007年8月,我和家人第一次来到蓝田猿人遗址,每个人还购买了五元的门票。转眼十一年过去,大门前焕然一新,但是大门里的变化并不大。虽然已经免费对外开放,但是依然门可罗雀,那块写错的“兰田猿人遗址”碑,依旧傲然地矗立在那里!


 

展览厅依山就势,坐落于高台之上,呈“凹”字形的布局,红墙灰瓦,古朴典雅。正门两侧,金文书写的对联,着实让我思考一阵,回来反复查阅资料才弄明白,原来写的是:“人猿共祖原非妄,天地同根信不虚。”


 

进入展厅之中,迎面就是一尊蓝田猿人的半身像,以及背后一大段毛主席语录:“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看完这段高屋建瓴的语录之后,我们依次欣赏周围展柜中的文物,包括蓝田猿人的头骨和下颌骨、生产工具和动物化石等。结合墙上悬挂的图片和文字,仿佛又上了一堂枯燥的考古学课程……

 

1、蓝田猿人头骨和下颌骨

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队,在蓝田县城西北10公里处的陈家窝,意外地挖到了一具老年女性的下颌骨化石和10枚牙齿;1964年,在蓝田县城东16公里的公王岭,又发现了一个基本完好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前者距今约65万年,后者距今约100万年,因为她们都发现在蓝田境内,所以统称为“蓝田猿人”。


 

在简陋的展厅中,我们可以看到公王岭人的头骨和陈家窝人的下颌骨,因为展牌中没有说它们是复制品,所以应该就是原物吧?但是,我们普遍所说的“蓝田猿人”,一般指公王岭人。因此,复原的头像多参照公王岭人,并且将博物馆也修建在公王岭上。

蓝田人的头骨,眉脊粗壮,额骨低平,头脊骨壁极厚,甚至超过北京人和爪哇人厚度的最大值,说明蓝田猿人比北京人和爪哇人更要古老。


 

2、生产工具

在公王岭包含人类化石的红色土层中,还发掘出土一些当时人类使用的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器、石片、石核、石球和大尖状器等。由于出土地层相当,制作技术差别不大,可以把它们看作蓝田猿人的文化遗物。除此之外,在公王岭的化石层里,还发现几处灰烬和炭屑,说明当时的蓝田人已经懂得使用火。


砍砸器


刮削器


大尖状器


 

3、动物化石

在公王岭出土的42种动物化石,大多数是华北地区中更新世动物群中常见的物种。但是,通过研究和分析,发现它们具有强烈的“南方动物种”特点,比如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华南巨貘、中国貘、毛冠鹿和秦岭苏门羚等动物,属于华南及南亚更新世时期的森林性动物。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时蓝田的气候温暖湿润,林木茂盛,适合这些动物群生存;当时秦岭山脉没有现在这么高大,并不阻碍南北动物的迁移。


 

参观完展厅,按照指示牌,绕到展馆的后方。这座不起眼的小山包就是传说中的“公王岭”。怀着朝圣般的心情,穿过一扇仿古小门,顺着蜿蜒曲折的台阶,缓步登上山岭的顶部。小路两侧的栏杆上,刻画出大象、鹿和犀牛等动物,它们曾经和蓝田猿人一起生活在这里。


 

顶上公王岭,一座六角碑亭映入眼帘,正中竖立着蓝田猿人的头像,以及一块纪念碑:“蓝田猿人头盖骨化石出土处”。1979年,这座碑亭和下方的展览厅一起修建起来,所以它们的风格基本一致,成为博物馆的标志。


 

在碑亭的背后,有一座新生代地层剖面保护厅。这里的铁门一直紧锁,只能透过铁栅栏观望,由于光线较为昏暗,加上临时搭建的脚手架,所以很难看清具体的地层,只能通过旁边的说明牌,简单了解一下:

黄土剖面是“蓝田人”和“公王岭动物群”化石的产地。经科研工作者对剖面地层的划分:包括上新统灞河组(N2),下更新统三门组(Q1)和中更新统的洩湖组上下部的总厚度为62.80米的堆积物,自下而上划分为19个地层。第九层淡黄色粉沙质,含大量零星的钙质结核,有的地方呈板状,“公王岭直立人”头盖骨化石即发现于此层。

与人化石同层发现的还有“公王岭动物群”25个属种,层面厚2.3米。这个重点保护剖面,对研究“公王岭直立人”和“公王岭动物群”,提供了有力地质证。

 

参观到此,整个蓝田猿人遗址博物馆的所有内容,基本全部展现在这里了。虽然对她具体生活的年代还有争议,但是蓝田人已经能够完全地直立行走,这是已发现的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也是三秦大地上最早的人类。


你可能感兴趣的:(蓝田猿人遗址:陕西历史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