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首古诗词——明·庄昶 《拾地耳》

图片发自App

昨天读了《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今天遂出去走了走。天气时阴时雨,尚是早春时节,草木多未吐青,土地与道路略显湿滑泥泞,只有油菜花已经开了,略让人觉得欣喜,是这早春中不多的花儿。

图片发自App

今天读明代庄昶的《拾地耳》,之所以选这首,是因为找不到比较合自己心境的诗。后来搜索地耳菜时,发现这首诗,看到第一句,非常喜欢,遂找了全诗,如下:

野老贫无分外求,毎将地耳作珍馐。

山晴老仆还堪拾,客到明朝更可留。

人世百年闲自乐,山斋一饭饱还休。

曲肱偶得同疏食,不是乾坤又孔丘。

图片发自App

庄昶,不甚有名,“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成化七年,庄昶父母相继亡故,按封建礼仪“丁忧”,回到原籍浦口。丧除,他不愿再为官,隐居定山二十七年,以诗书自娱,教授生徒。隐居期间,他生活清贫,洁身自好,有时以野菜充饥,却经常省下钱粮接济贫民。”这样的精神,实在让人钦佩。江南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曾奉父命师从庄昶,多次到定山草堂拜访庄昶,曾写下《谒庄先生留宿定山草堂》诗。诗曰:“十亩青松四面山,草堂宛转乱流间。若非清福安能到,百访高贤暂得闲。竹圃氓云秋濯濯,水舂供枕夜潺潺。就中何事独堪羡,国事人非不可关。”

图片发自App

这种正直清廉、不与人同流合污的品质,在古代可以说是不多的,自古以来,中国的读书人奉行的是“学而优则仕”,于是,读书人的出路常常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也因此,很多人也往往没有好下场。安贫乐道毕竟还是不容易的。

去年夏日,我曾经和朋友在田野捡拾地耳,可惜最终未得一尝——朋友择洗干净后放在那里结果坏了,改日或当再拾一次,也尝尝这“珍馐”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天一首古诗词——明·庄昶 《拾地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