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如何关爱孩子》 学习笔记

1、父母为什么爱孩子?

(1)爱孩子是一种生物本能。

(2)孩子延续了我们的血缘;

(3)孩子是我们的投资产品;

(4)因为孩子可爱。

其中,(1)(2)是生物进化论角度;(3)我们投入时间、金钱、精力培养孩子;(4)是心理学角度,幼体保持可爱的特征,博得关注,从而生存下来。

2、爱孩子的心理实验有哪些?

(1)弗洛伊德:0-1岁,口唇满足;

有奶便是娘;母乳可以建立安全亲子依恋关系;爱=满足口唇期。

(2)哈洛:恒河猴实验,身体接触对孩子很重要;

1959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做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一:

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母亲在一起——铁丝猴妈妈和绒布猴妈妈。铁丝猴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绒布猴妈妈没有。虽然当婴猴同铁丝猴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 但它们宁愿不喝奶,也愿同绒布猴妈妈呆在一起。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虽然这个实验的对象是猴子,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 它对人类婴儿同样适用。 这些小猴子与母猴分开喂养后,虽然身体上没有什么疾病,可行为上却出现了一系列不正常现象。 同时,观察发现小猴子对绒布猴妈妈产生了极大的依恋。哈洛从这个“代母养育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只有有饮食需要时,它们才去找铁丝猴妈妈,其余大部分时间则依偎在绒布猴妈妈的身上。

实验二:

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婴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猴妈妈”,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是正常的。

实验三:

绒布猴妈妈可以喷射铁钉攻击婴猴(邪恶妈妈),结果发现婴猴依然拥抱绒布猴妈妈。但这样的小猴长大后很不正常。自闭、反社会行为较多;无法进行性行为;即使有了宝宝,也不会照顾,甚至杀死自己的宝宝。

哈洛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3)卡尔罗杰斯:无条件积极关注;

父母对孩子是无条件的爱。

(4)李博士:关爱不溺爱。

有原则的爱,有底线的爱;爱的底线是道德和法律。

3、父母爱孩子的表达形式有哪些?

(1)言语的爱;

(2)服务的爱;

(3)陪伴的爱;

(4)抚摸的爱;

(5)礼物的爱。

可参考Chapman 《The Five Love Languages爱的五种语言》 

经过30年的婚姻咨询,发现 “使一个人感觉到被爱的事物,并不一定能让另一个人感觉到被爱。”这让他思考,那些觉得自己不被爱的人,究竟想要什么。他发现这些人的回答可以分为五类,他称之为爱的五种语言:

爱语1:肯定的言词 (Words of Affirmation)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最深处的需要,就是感觉被人欣赏。如果这是你主要的爱语,那么鼓励、欣赏的话最让你觉得被爱。

爱语2:精心的时刻(Quality Time)

所谓“精心的时刻”就是两人同心一起做些事情,并且给予对方全部的注意力。事情可以很小,比如一起听音乐,手拉手散步。听起来很容易,在如今这样一个注意力被严重分散的年代,做起来其实是不太容易的。

爱语3:精心的礼物(Receiving Gifts)

“礼物是爱的视觉象征”,是一种爱的表示。不在于是否值钱,所谓礼轻情意重。这是比较容易学的爱的语言。

爱语4:服务的行动(Acts of Service)

做做配偶想要你做的事,通过替对方服务让其开心,以此表达你的爱。

爱语5:身体的接触 (Physical Touch)

身体的接触比如牵手、亲吻、拥抱及抚摸是人类表达爱的有力工具。以此为主要爱语的人,缺少了肢体接触,就会感觉不到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五节 《如何关爱孩子》 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