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设计》读书笔记


“平面设计师是在平面的材质上,对各种视觉元素进行组合编排,来表现其设计理念及形象。一般来说,就是对文字、照片或图案等视觉元素进行美术设计及版面编排,然后表现在报纸、杂志、书籍、海报和传单等纸质媒介上。

插画师就是以绘制插画为职业的人,主要工作包括为书籍、杂志、报纸和说明书等绘制插画、封面,也从事绘制贺卡、海报和广告等工作。在我看来,插画是色彩、图形等视觉元素结合的产物。

既熟悉平面设计,又熟悉网页设计和UI设计甚至会画插画的跨界设计师会有更好的发展。

当你开始对整个画面有一定的了解后,就可以试着进行排版了,途中你会接触到字体设计、LOGO设计和VI设计等。同时,为了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你还需要学习图片合成。

现在很多设计师都习惯用CINEMA 4D(C4D)来做三维特效,但做得好的不多。因为三维特效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如果你的平面基础不够扎实的话,一切都将是徒劳。

在我个人的理解中,所有的设计包括平面设计都是为品牌服务的。基于这个目的,我把平面设计的内容分为3类。

第一类:与品牌基础相关的,包括VI/SI设计、标志设计、字体设计、图形设计等。其中,VI设计系统包括企业名称、企业标志、企业造型、标准字、标准色、象征图案以及宣传口号等。

第二类:与品牌宣传相关的,包括海报设计、画册设计、VIP卡、DM设计、PPT设计以及品牌产品的包装设计等。

第三类:其他与平面设计相关的,包括书籍设计、杂志/报纸排版、信息图表设计等。

使用CorelDRAW(CDR)软件进行杂志的排版和设计。

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分享给刚入行的设计师们,当你使用PS或CDR进行排版的时候,建议你先把背景色调成灰色或白色,然后用最简单的字体为整个版面进行排版,包括标题、副标题、正文、图片等,而不需要添加太复杂的元素。

根据品牌特性进行平面设计和包装设计。

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我把网页设计分成了以下5类。

• 品牌网站、企业官网、个人网站/博客:以“展示”作为主要功能。

• 电商网站:包括日常的销售以及活动促销,是品牌与销售的结合,以实现转化和流量变现为目的。

• App、H5:基于手机平台进行的设计,特别注重交互性与娱乐性。

• 企业系统后台:以功能性为主。

• 社区和其他:早期的网页设计形态,特别注重PC端的交互性。

设计时先用PS进行排版,然后导入到AE中使用其粒子插件(Trapcode Particular)进行音乐和动画设计。

“Loading动画”是先用AI设计好LOGO图形再导入到C4D中进行建模,并结合动力学做成动画效果,然后导入RF做流体模拟,完成后重新导入到C4D中渲染输出。因为是动画,所以最终效果统一使用AE进行合成处理,如统一调整色调或加光等。

网页设计师属于复合型人才,一个优秀的网页设计师需要有比较广的知识面,如平面设计基础、交互设计常识、PC端与移动端的设计规范、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前端以及相关的互联网技术等。

UI设计是数据驱动下的设计,是服务于广大终端用户的。要想做一名优秀的UI设计师,就需要具备全面的互联网知识和对数据的高度敏感以及对终端用户的洞察力,这也是UI设计有别于其他设计的地方。

例如,在设计上面的两幅图时,就需要有一定的平面设计基础。排版基本都是居中处理,要注意需要突出的内容,首先是标题,其次是卡通人物,接下再次是优惠与品牌信息。切记,这些都是有主次之分的。

相对而言,动漫设计师比平面设计师、网页设计师或UI设计师更需要具备品牌意识和设计风格。

平面设计是所有设计的基础,是由字体、版式、色彩与个性化4个部分构成的。

字体:设计师并不需要使用太多的字体,更不要标新立异地使用很多个性字体。例如,思源黑体一共有7种不同的粗细变化,只要你灵活运用,基本就能满足一般品牌在大部分场景下的设计需求。

版式:版式是平面设计最基础的部分之一。我在“方块理论”中的排版观点是把作品最外边的平面想象成一个最大的方块,主视觉和辅助图形分别由多个大小不一的方块组成,最后构成一幅作品。

色彩:色彩是平面设计的灵魂,能赋予品牌独特的性格。因此在色彩的运用上,需要根据品牌的调性给予作品或产品以更强的生命力。

个性:

◎ 点:宇宙万物的起源,宇宙万物的基础

◎ 线:点运动的轨迹,面运动的起点

◎ 面:扩大的点形成了面,一根封闭的线就成了面

设计是一个基于美学的系统工程,把点、线、面看作是一个画面的综合体、一个个的方块(区域),这样将有助于你理解设计。

所谓平面构成,其实就是“平面”空间或“立体”空间的视觉呈现效果,是立体构成的基础。

这里所说的“平衡”,即画面的整体平衡。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称”与“互动”。

互动”是基于对称的,但这里主要说的是“相对对称”中的互动。互动是指图片中A元素和B元素之间的关系,包括上下的互动关系、左右的互动关系、对角线的互动关系、等分的互动关系和叠加的互动关系等。

“● 元素与肌理

元素”就是指用于商业作品或个人作品的字体、图片与原创图形等素材;肌理也是“元素”的一种,一般情况下以装饰性为主。

破局”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化妆品的电商设计作品中,通过放大呈现化妆品的局部细节,从而让整个画面变得有趣,就是一个“破局”的方法。在元素中利用“渐变”的突出效果,可以使画面出现一点不同,也会形成一个“破局”。

众所周知,好的作品都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

如何寻找优秀的作品?告诉你一个“捷径”,到各大设计平台去看“首页推荐”的作品。找到优秀的作品之后,可以利用“方块理论”中关于寻找主方块、次方块的方法进行分析,以了解这个作品“为什么是好的”,然后模仿学习,将好作品的设计思路转化为自己的想法。

所谓的“排版套路”,其实就是“寻找”与“设计”的过程。 寻找“主次辅”:通过寻找分析提高审美,知道何为好设计。

设计“主次辅”:通过合理地布局画面中的“主次辅”,创作出好设计。

● 平面构成——寻找平面中的“主次辅”

“方块理论”中的方块可以是圆形、三角形等,而不一定全都是四边形。

● 色彩构成——寻找色彩中的“主次辅”

明度较高的蓝色,因为它会显得比较“轻”,更加接近白色。

● 立体构成——寻找立体中的“主次辅”

所谓的“立体”是通过物体的阴影、光面、暗面、景深构成的。

● 色彩构成

“五行”系列作品的配色都是基于五行中的5种元素展开的,比如“金”用金色、“木”用绿色、“水”用蓝色、“火”用红色、“土”用褐色。

● 技巧与细节

如在“火”主题作品中,缩小或放大主体的“三维花”并将其放置在画面中的多个位置,以形成景深效果;再结合“叠加”技巧在“三维花”中加入火光,形成一个符合主题的元素;而在作品的背景中则使用了火光的肌理,以进一步加强画面感。另外,作品中多次使用“破局”的技巧来把这个系列的主题有机串联起来。

列数:网页被纵向分为若干列,常规的做法一般是分为12列(也可以分为16列,12列并不是唯一的标准);移动端的页面一般分为6列。

电商最注重的往往是转化率、交易量,这些都是所见即所得的。它跟UI设计的相同点在于都是数据驱动,但不同点在于电商更注重推销产品本身,需要的是即时的变现。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是先设计PC端的页面,然后再在PC端页面的基础上设计手机端的页面。这主要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如果先设计手机端的页面,然后再改成PC端的就会比较麻烦,因为把大尺寸的页面改为小尺寸的是相对简单一些的。

由于手机端的显示面积小,所以无论是画面还是字体都要进行多次测试,调整其大小以达到最好的视觉效果。

无论是个人品牌还是电商品牌,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想获得成功,颠覆都需要基于品牌定位。在清楚了解品牌的诉求后,首先使用“方块理论”对品牌关键字进行搜索。例如,“豪伦诗”品牌中的关键字——“商务”,找出合适的参考,然后结合自身的品牌属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根据国外的一项调查,85%的用户会把色彩作为自己购买过程中首要的考虑因素,因为色彩能将品牌的辨识度提升80%。大部分用户表示,他们的潜意识会在30~90秒内做出决定,而色彩就是最大、最直接的触发器。

品牌不仅是指视觉上的,很多时候是先有文案再有视觉。如果没有文案作为核心的推动力,再好看的视觉效果也会给人留下很不靠谱的感觉。就像一个没有内涵的演员,再好看也只能被当作一个“大花瓶”。没有自己的个性与卖点,早晚会被市场淘汰。

◎ 资金链 简单来说,就是钱。

如果你设计能力强,善于沟通,但文案是“短板”,那你就要找人替你做策划和推广等业务。

如果是希望自学的话,你可以根据培训课程列出的学习内容(如平面设计是先学素描,再学字体或色彩等)在网上搜集下载对应的培训资料并保存在电脑中,然后根据自己的计划,一步一步地去完成每一个学习内容。

我给自己定下了清晰的期限,然后要求自己在每天学习C4D的同时,在每周完成一幅高质量的作品,于是在这样的强压之下,潜能也就渐渐地发挥出来了。

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在其所著的《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一书中写下这段话:“你有多少时间完成工作,工作就会自动变成需要那么多时间。”如果你有一整天的时间可以做某项工作,你就会花一整天的时间去做它;而如果你只有一小时的时间可以做这项工作,你就会迅速有效地在一小时内做完它。

建议你以30天为期学习一款软件,如果担心学不好,可以延长到45天,但最好不要超过两个月。

比如PS的模板功能、智能对象,AI的矢量绘图,C4D的建模等,都需要在1~2周内完全熟悉。你可以把这款软件当作自己的朋友,通过每天不断地与它“沟通”来了解它的“内心世界”。

站酷、致设计等国内多个设计平台都有专门收集和发布设计软件教程的频道或栏目,你只需要到这些专业设计平台上查找即可。

我个人主要是通过YouTube收集国外设计师的教学视频,进行PS、C4D和AI等软件的自学。

我不建议设计师一个人埋头苦干,更希望设计师能与这个世界好好交流。要想快速地成长,就要让别人知道你是一个有趣的人,得到别人的帮助的同时也可以去帮助别人,在帮助他人和被他人帮助的过程中得到他人的认同,会让你的内心更强大,从而真正地成长起来。所以,一个人埋头苦干对你的成长没什么好处,反而会让你的成长速度变慢。要想快速成长,就必须与人交流,与这个世界交流。

要获得“高手”级别的人的帮助,首先你得主动与对方交流,不要害怕说错什么,但也不要说“废话”(“很高兴认识你啊”“我崇拜你很久啦”等)。如果你能给对方提供一些帮助,或者你的见解能让对方认同,那么你就能跟对方建立起比较平等的关系,对方自然更愿意为你提供帮助。

不要吝啬你的才能,主动分享会让你获得更多回报。

所以,不要吝啬自己的能力,多给别人提供帮助,其实也是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投资”。

PowerPoint格式的简历更适用于一些比较新颖的招聘平台,如拉勾网等。

我一般会准备两份简历:一份是“万能型简历”,另一份是“定制型简历”。

强烈建议设计师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展示作品,千万不要只带个U盘。

就算觉得面试不一定能通过,也要想办法获得对方的名片、微信等联系方式,以便之后与对方保持联系。因为设计圈本身就不大,多交一个朋友,对日后的工作一定会有帮助的。先把人脉建立起来,之后用处会很大。

其实面试就是一场表演。从这个角度,每个人的表演效果就是让公司找到“自己人”。如果你非常想加入这家公司,那么在这场表演中你得学会利用人的心理,扮演成面试官喜欢的那种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脉不是积累而来的,而是“交换”而来的。有人说,人脉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对这一点我是认同的。也就是说,你拿出自己的一部分价值去交换对方的一部分价值。

◎ 肯付出就能积累到人脉

所以当你请求别人为你做事情的时候,最好能拿出相应的“利益”跟对方“交换”,哪怕只是请对方吃顿饭或者喝杯咖啡,这样“成交”的可能性才比较大。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只有通过不断的“交换”,才有机会丰富自己的资源。

● 告诉对方你能带来什么好处

● 坚持“互惠原则”

● 过滤无效的人脉

不愿意帮忙的人,平时可以接触,但是不可深交,因为关键时刻肯定指望不上这些人。

在进入一个公司之前,要尽量多地搜集它的有关信息。查一查这家公司所属的行业,有没有发展前景。

尽量多地向面试你的每一个人询问该公司的组织架构和经营理念,以便从他们的回答中了解公司的文化。

公司不是学校,前辈也不是你的“保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先查阅资料摸索方法,把问题记录下来,再抽时间向前辈请教。

不过仅有一两次表现自身价值是远远不够的,你还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多次阶段性的小成果,以尽快树立起在公司的“专业权威”,从而让老板更加信任你,这样才能更好地与老板建立起相对平等而良好的关系。

办公室绝不是一个交心的好地方,对人对事投入太多会影响自己的判断能力,继而会让自己卷入人事斗争的漩涡。

在办公室和同事保持一个安全舒适的距离,对人对己都是最有利的。你不需要与同事分享你的隐私,但也尽量不要给自己树敌。

假如你刚进入一家公司,你不仅需要了解自己所在部门的工作环境和自己的职责,还需要对公司的整体情况有初步认识,从而掌握公司的架构、业务范围以及其他合作部门的岗位职责。

● 了解公司的商业模式

设计部门不是“单打独斗”的,可能需要与产品部、策划部、研发部、客户部等多个部门进行合作,简单了解这些部门的工作流程也能让你更顺利地开展工作。

建议你为自己定下短期阶段性的目标,如以一年为期,你可以定下如下目标:用3个月时间转正;用6个月基本学会工作中需要的所有技能;9个月的时候,在完全胜任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尝试主动参与本职范围外的工作,从而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一年后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开始学习如何管理你工作之外的时间或你未来的下属等。

工作以外的时间管理是以学习、成长、更进一步为目的的。

假设你现在是一名普通的设计师,你的工作自然就是完成公司的设计任务了,而生活就是工作之余和社交生活之外需要你学习的。可以去认识一些优秀的朋友,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世界。

要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比如每个月或者每3个月进行一次总结:学到了什么,认识了什么人,什么是值得继续发展下去的,哪些是需要停止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零基础学设计》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