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杂记(171)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长期困惑于自己做事的效率。特别是最近身体状况频出,一种自我管理的无力感陡然上升。

我很相信书籍的力量。读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勾画了,批注了,还把精华内容专门写到笔记本上:积极主动,以始为终,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综合效应,不断更新。也看过一些关于转变思维的书籍,也明白“积极心理学”的用处很大,还看过好些关于时间管理的书籍,什么“番茄工作法”也成为了日常的工作方式之一……看起来,我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学习者,有点智慧的践行者,实际上,自己的工作生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老是陷入“用功-身体吃不消-放弃”的循环里出不来。

嘿,知识的魅力在哪里?我咋就没有感受到?

早上将自己的脖子用酒瓶子垫着(医生说可以帮助我恢复颈椎),开始重听王小龙老师讲座内容的第二部分: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个伟大事物的魅力。

“这里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可以朗读出来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

哦,原来我误解了“知识”,还质疑“知识的魅力何在?

我是读过一些书,也听到过很多道理,现在依然过不好,是因为我把写在书本上的东西就当做了知识。把自己偶尔为之的行为当做了实践。如果知识是一个动词,是有待发现的奥秘,甚至是发现的方法和过程,就需要把知识请出书本,请到生活,持续地渗透到生命中。

“持续”,对我来说,才是最为缺少的。为什么不能持续,是因为学得太少,思考得太浅,无法真正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因而行动起来只有五分钟热度。

昨日读到郝老师的语录“先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强过做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很有触动。我的日常,常常是先做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想到把零散的事情处理完毕,可以用整块的时间专注于处理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结果是把那些小事情处理完毕后,已经没有时间和心力去处理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了。有时候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就逼迫自己在深夜完成一些任务。而这样子又导致身体吃不消。比如读书,比如写作,这些都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每一次我差不多挨到深夜才会去做。

昨日受到触动,今日有所改变。早上醒来就开始浏览一些文章,然后听王老师的讲座,思考着利用上午的时间,先把自己的思考梳理出来。

原来我所谓的学习,不过是假学习,假积极,那是忽悠自己。而忽悠自己是会付出代价的。不要做出自己感动自己的样子,而是要做出让自己越来越好的样子。

今天改变了一点,内心有一丝欣喜。我觉察到自己又开始自我感觉良好。把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我不过才第一天开始,真正需要的,不止是开始。我要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年杂记(171)做一个长期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