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专注当下

听觉正念

“正念”是一种不被杂讯滋扰,不被分别心裹卷,让意识有知觉地全然只在当下的状态。禅宗的公案故事说:

施主问和尚:“您得道之前,做些什么?”

和尚说:“砍柴、烧水、做饭。”

“那您得道之后呢?"

“砍柴、烧水、做饭。"

“那您得道之前之后,没啥改变呀?"

和尚说:“改变了。我得道之前,砍柴的时候想着烧水,烧水的时候想着做饭。得道之后,我砍柴的时候只想着砍柴,烧水的时候只想着烧水,做饭的时候只想着做饭。”

曾国藩曾说过:未来不迎,既过不恋,当时不杂。就是说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的此时此刻。

不过我的感受是,既要学会全神贯注的本事,也要在恰当时刻训练将自己的注意力一分为二,但又不会影响到自己正常的行为。比如,你和朋友吃饭,旁边一桌的聊天内容对你很重要,但你又总不能忽略你的朋友,于是一边你要时不时接下朋友的话,另一边你又想抓住另一桌的谈话重点,这中间的尺度要把握好。

像我这种一旦做事就容易将周围屏蔽的,就很容易忽略别人的声音,甚至别人叫我也未必听得见。我自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我的父母并不喜欢我这样,他们认为听人说事是一个学习,增长见识的机会,因为我父母从中就学习到很多东西,甚至帮他们挽回过损失,因此觉得我这样做,简直放弃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但不管怎么样,没有哪一种方法技能是万能的,都是视情况而定。我们聆听要专注,但很多时候,总会出现,一个人再和你讲话时,旁边另一个也同时再讲。这该什么聆听和回应又是另一种模式了。

回到聆听上来,

大多数人在聆听的过程中会不断准备回应,但准备回应是需要时间的,在你思考怎么回应时,这会让你错过他下面讲的话,会让你偏离聆听的状态。更有甚者,聆听是为了“怼回去”,而不是为了真正理解。真正理解就是让人将话说完,但有时候,有些话当时不说,后面再开口的可能就不是时候了。比如圆桌派里面的嘉宾,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分享自己的观点,因此一旦有话可说,就会存在插话抢话的现象,因为后面这个话题就可能跳过去了。

在听觉聆听中还有两个标准:

第一,不比较。第二,不判断

比如,“这个价格太贵了!

你在脑子里容易形成比较和判断:

”“开玩笑,他懂不懂行情!

”“怎么回事?今天怎么这么倒霉,遇到这么一个不懂道理的人!”

这会让你陷入先入为主的误区,接下来的聆听你会被分别心推动而不是好奇心,聆听的状态也是难以保持的

不比较,不判断,让对方的信息尽可能和盘托出。

但是你可以在沟通之后再进行判断总结,有可能就会发现你刚开始的判断很可能是有误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聆听—专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