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作品好与不好,别人说了不算,“为愚民而写作的人,反而常会大受欢迎。”灵魂的毒药并非开玩笑,打开大师【乔万尼奥里】的《堂吉诃德》或者是【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亦或者【毛姆】《人性的枷锁》都可以看到一些受低级趣味所荼毒的灵魂,多么的可怕。而一部好作品类似【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或者《暴风雨》【雨果】的《悲惨世界》【高尔基】的《大学》【鲁迅】的《阿Q 正传》亦或者【沈从文】的《边城》太多太多,拯救灵魂于凡俗的火焰之中引导生命找到新的航向,探索生命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热爱文学的人,也会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好的作品往往有共通之处,比如西方的《圣经》西方古典的《神曲》远古一些的《荷马史诗》中国的《易经》两汉的《春秋》盛唐传入的《佛经》等等,这些大成的智慧宝藏,都在探讨人的本质及其内在的世界《庄子》更是探讨了整个人类社会,问这个社会的存在是否有价值,返璞归真由繁入简最终探索生命的奥义。
作为拉丁美洲近代以来最著名的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也没有逃脱探讨这些“俗流”的命运。从各个方面来看,这都是一部宏伟的巨著,“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的写作手法,诸多文化的融合,传说与经历的交织看似一锅大杂烩却煮出了举世瞩目的珍馐佳品。
宏观:整部作品探讨了三个问题。第一:“人更接近于人性还是兽性”作家大多在探讨,人类上层高级的精神文明,很少有人想起,人会有异味也会有流感,需要吃喝拉撒动物有的人都有,我们也是动物,曾经在非洲大草原上追捕逃窜的羚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以进化,但是体内仍然留存着原始的兽性,大师在作品中进行了探讨,当然一部文学作品不会进行学理性探讨,而是演绎为“表现性”探讨,“再现、表现”也是文学的比较原始也比较高级的形成方式。
《圣经、创世纪》“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这是《圣经》的原文,其表面的意思是人类不听话,偷食禁果的故事,而背后的内在含义应该不言而喻了,那就是人具有“先天”和“后天”的区别。先天的人是纯粹的,良善的而后天的人是带有邪恶成分的,事实是天主教以及新教都具有灵和肉的分别,在作品中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其实就是人更接近先天性还是后天性,而且这个问题还拓展出很多的问题,并且得出了结果,这就是大师的高明之处。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这是第一代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也是马孔多的创建者之一,也就是在这个人身上,可以看到原始性以及理性的融合交织。从他们出生的部落离开,创建新的城镇其理由是有鬼魂惊吓到他以及家人,这里作者使用了很明显的“再现式”写作,再现了人类因为生存以及一些理由而走向世界的那种攀登与勇敢的精神。同时他身上也有主动探寻的动力,这是神赋予人的最可贵的东西,‘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明显特征就是,人具有毅力。’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个极富创造性的人。他从吉卜赛人那里看到磁铁,便想用它来开采金子;看到放大镜可以聚焦太阳光,便试图研制出一种威力无比的武器;从吉卜赛人那里得到航海用的观像仪和六分仪,通过实验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像橙子”而和他有所区别的是小镇上的其他人,他们只拥有着最原始的力量,只会因为生存和繁衍而为之操劳所以第一代布恩迪亚陷入了孤独,原因是在璀璨的世界中这里的人却只能以最原始的方式生活,愚昧无知充满了落后的气息。这也映射出作者的心思,可以看那个时代的历史“千日战争”上层的统治者中,丧失良心的比比皆是,没人会去怜悯底层的人民,而人民们却不知道深陷迷蒙的沼泽。最经典的语录莫过于阿尔卡蒂奥和妻子说的话,这是在他们寻找与新时代连接的捷径失败时说的,“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并且痛心的给出了结论,“咱们再也去不了任何地方啦,咱们会在这儿活活地烂掉,享受不到科学的好处了”
但是大师毕竟是大师并没有流于凡俗,这个问题只是一个开端,人应该遵循原始的状态,还是追寻新的道路不断前进?这才是问题的根本,而且大师还用了一些奇幻的手法,融合了幻想与传说进行思考。其中人性是最先思考的,人就因为有了上下层关系有了文明所以才出现了因为权利而迷失的人,文中原话“你那么憎恨军人,跟他们斗了那么久,琢磨了他们那么久,最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以及后来马孔多迎来火车作者的感慨“这列无辜的黄色火车注定要为马孔多带来无数疑窦与明证,无数甜蜜与不幸,无数变化、灾难与怀念。”无辜的是科技,而随之而来的有很多的东西,是福是祸并没有明确的解释。
接着来的是更深一层次的思考,就是“先天性与后天性”的思考,这就像“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碰撞一样故事中有布恩迪亚家所有的人都带有的孤独命运这一先天性论据,以及布恩迪亚家的人受环境影响而成为不同的人的论据。似乎在大师的脑子里有无数影子,有的人说我们生来便无法逃脱孤独,而有的人说孤独是因为环境带来的。表现最明显的是第六代,“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和第七代“奥雷利亚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她并没有显现出前几代那种痴迷以及孤独,而第七代博学的“奥雷利亚诺”却陷入了孤独,只因为环境影响,经过一代代的表现进行探讨究竟是环境影响了人,还是遗传影响了人,当然就像所有永无止境的探讨一样在作品中也没有给出答案,最后表现为迷迷糊糊,这也是该部作品的一大特点。著名的品评家说这是出自“八岁”儿童之手马尔克斯也颇感欣慰觉得这是很棒的一个理解。这么探讨的一个最大原因就是想知道人与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大不同,文中还有很多种探讨方法。
第二个问题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是第一个问题的终点,问人应该保持原样还是不断探索马尔克斯是这样回答的,那是人类的宿命。前面的问题都充满了假设以及想象,天马行空而这个问题确是已经存在的事实。人类在不断前进,即使历史之上充满罪恶人类依然活了下来,而且还在不断前进。
探讨的问题是时间空间与人的关系,空间就是我们生存的世界,时间与空间是怎样的关系,人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当然这是一部以“魔幻现实主义”为主色调的作品当然不会去探讨哲学的那个“时间、空间、人”结合历史西方称为“古典”主义的这个东西来看,所有的生命都生活在这个空间中。在作品中也有体现,“生死隔离”在作品中是没有这个东西的,这是印第安文化之一也是作者用来探讨的论据之一。
我们死后会去哪里?死后还有意义吗?“那是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最终,他还是想了起来,惊讶于死人也会变老。”这是书中的原话,这个探讨有什么价值,其价值就在于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我们人只要有价值,死后依然有价值,而且寻找死亡的真相也是人类从诞生之初便一直在做的事为的是让人不惧怕生死,不惧怕前进,不惧怕未知的事物,以图用这样的形式让人们认识死亡,然后摆脱现实的迷茫。这是一个天真又具有创造性的方法,解决问题应该从根本解决被演绎的淋漓精致,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可以改造空间,时间也会承载我们创造的价值去向远方,留下的只有空间中不变的法则,在时间与空间中没有永远具有价值的人,那为什么还要惧怕生死?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死亡的意义又是什么?我想这是马尔克斯对于他见到的世界的思考,也是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什么是宿命人类会不断向前就是宿命,人会遵从对未知的渴望,不断向前这也就是为什么作品中的名字在七代人中不断出现的原因,“表现”着人类的这一特点与宿命,然而优秀者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名字,那么犹如马孔多的人又该怎么办?默默无闻者的生命意义又在哪里?《朗读者.生死朗读》说‘审判的只有那么几个人,我们知道自己的罪恶吗?我们身为工人的父母,年迈的老人知道罪恶吗?’这也表现了对当时政权的批判与嘲讽不是所有人都渴望权利与欲望,人们希望的更多的是安稳的生活与平静的日出。而不是战火纷飞。在【马尔克斯】的作品类似《混乱时期的爱情》以及《迷宫中的将军》等等作品中都有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无能当权者的厌恶。
第三个问题是在前两个问题之上总结出来的,探讨的是当下,其实作品的色调也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味道,当下探讨的是既成的事实。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拯救这个时代的人,答案是孤独的领导者几乎所有伟大的领导者都是孤独的思考者,在经历了理想的幻梦历史的总结之后给出了一个中规中矩的答案,这个时代缺少孤独的英雄,所以有了“生命中的所有灿烂,原来终需用寂寞来偿还。”也有了书名《百年孤独》以及最后的结局这座经历七代人的房屋被《圣经》中所记载的大风吹垮,以及总结“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只有这样才不会再有承载这个时代风貌的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