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Eric Hoffer 《The True Believer》狂热分子

群众运动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并非是某一种体制下被压迫被剥削的人群数量的上涨,而是,对自己,对生活,对未来,对当下产生烦闷感人群的极具上升。如果这类人群在人口结构中占据了主体,很容易产生一种新的运动,来企图改变他们的现状。

这就说明,如果人在某一时刻某一阶段的生活状态是停滞的,而非运动的,那么,这个人的人生轨迹很有可能会产生改变,不管这种改变是好的,还是坏的。希特勒就明确表示了如果一个上流贵妇不能在婚姻中得到满足,甚至感到空虚厌烦无聊,那么她极易被新的群众思想所影响,因为她们极易渴望改变。


"永久性的畸零人"指的是那些由于自己本身某些能力方面的缺陷,达不到自己的欲望,从而产生一种永久性的失意感。有些人的失意感在一段时间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其他方面得到了些许成就后就会舒缓很多,譬如暂时性的畸零人(刚毕业的大学生,刚离婚的人,刚失业的人等等)。但是对于永久性的畸零人,他们哪怕在其他方面很有成就,还是无法排解他们达不到自己目标的那种烦闷和苦痛感。落魄的文学家,或者江郎才尽的文学家就是其中一种类型。这种类型的很容易被一种极端的思想所影响。所以,纵观历史上的很多文学家,他们都走在思想的前端,走在了改革之路的最前头,也并不是毫无道理的。


一种认同感的产生绝对不是因为将人完全隔离,然后驯化这类人群,或强制或潜移默化的驯服他们,让他们对本群体产生一种认同感。因为完全隔离的群体,虽然能够很快的建立一种认同感,因为成员并无其他的选择。但是这种认同感是非常微弱的,因为每个成员之间还有一种疏离感,孤立感,每个成员之间都是不同的,但是被一种同样的思想所引导,所统治。

如果让群体成员看到外面的世界,接触不同的东西。那么群体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就会变的非常紧密,因为当面对外面不同的思想的时候,他们唯一对付这个不同思想的武器,就是他们所认同的东西。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每个人都喜欢吐槽自己的大学,但是却不允许别人吐槽自己的大学。其背后的逻辑是一致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后感|Eric Hoffer 《The True Believer》狂热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