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第57天

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又问:“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内心反省不感到有错而悔恨,那还有什么可愁可怕的呢?”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运主宰,富贵全在天意。’君子谨慎行事,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礼仪,那么四海之内的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为什么要担忧没有兄弟呢?”

知识点:

        话是开心的钥匙,这一句劝慰的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不光开解了司马牛,更隐隐透露出真正的儒门弟子博大的胸襟,千载流传,成为名言。


12.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zèn),肤受之愬(sù),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察。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潜移默化的谗言,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控告,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就称得上是明察了。像水润物那样潜移默化的谗言,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控告,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就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为政之道。孔子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取信于民。”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

知识点:

        孔子强调治理国家,应当具备三个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据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思想。富国强兵仍未达到治道,如果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无信,无以立国。民众的信任是政治最重要的基础。

        -----“浸润之谮”不容易明察,也讲到三人成虎的故事。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是怎么处理的呢?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受到谗言和诽谤的蒙蔽与影响。浸润之谮和三人成虎便是这两种情形颇为形象的场景显现。浸润之谮就像细雨润物一样,悄无声息,不露痕迹,让人毫无觉察地落入谗言者的圏套。三人成虎则像软刀子杀人一样,通过诬陷诬告,让人有切肤之痛,由怀疑到无疑,而逐渐步入诽谤者的陷阱。

        轻信谗言,被诽谤者误导,其根源还在人们自私自利的劣根性所致。要克服干扰,保持清醒,重要的还是要修练自身的内省能力,既要认识到,为了自我的生存与发展可以有名利地位的追逐,同时又要不被名利地位所束缚,逐步走向孔子所说的“内省不疚”,从而达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境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论语”-第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