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名曰《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这本书可以被称为训练批判性思维的入门必读书。书中讲述的方法,还是很有参考意义的,可以为我们搭建一个思维的框架,无论是在生活当中,还是在科研当中,我个人认为都是很受用的。
ps:当然,可能由于翻译的缘故,会有一点点阅读的不适,表达意思可能没有如英文原版那么清楚,如果大家有能力或时间的话,建议读读英文原版。申明,非推销软文也。好书,与君分享耳。
1一种普适的思考方式
七月,我在实习的时候写了一个需求,拿到内部会议上去评审。我说了一大堆关于如何去做这个需求的步骤,需要达到什么指标等等。自以为很详实具体,说完便等着大家的夸奖呢。
然而,主管并不关心这个需求的实现步骤,而直接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这个需求的来源是哪里?能够带来多大的收益?会不会对其他项目有影响?”。我一时语塞,我真的没有计算过,为了挽尊,强行说了写乱七八糟的东西试图蒙混过关,然而正如事情应该发展的样子,我的需求内审并没有通过。
我一直记得这个事件对我处事的启发——做什么事都要用数据说话,收益指导。
有没有发现,其实生活各处,都充满着这样的方法论。
向导师请教论文idea,他会说:“你做这个,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多大程度的解决?”
向父母要零花钱,他们会说:“你要钱干什么?你自己不知道挣钱?(有没有别的办法)”
向老板要求涨工资,他心里想:这小子值不值得我给他加钱?给他加了,其他人呢?
看来这样的方法论,或者说看待一件事情的思考方式,已经成为大家默认的指导性方法了。
一般来说,一个需求的提出,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去思考:
我们要清楚的是,这些问题不仅仅要问别人,也要问自己,而更重要的是问自己。
当我们在看到一个问题(需求)时,能够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个问题的框架,我觉得对于分析问题有很大裨益的。
2 强势与弱势批判性思维
当我学会了上述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之后,我时常把它运用到生活的各处。在刚开始的时候,我总是觉得:啊哈,我能够轻易地发现你这些方法漏洞了,看我待会不好好怼你!
而在别人指出我的问题的时候,我总是心想:哼,你就知道挑我的刺,就是为了显示出你那可怜兮兮的优越感来,有什么了不起的!
是不是真的有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想法:“你说什么我也听不进去了,我的目标就是让你们这些意见向左的人,服服帖帖的同意我的观点!”这就是《学会提问》一书中提到的——弱势批判性思维。它在书中这样描述到:
弱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现有的立场和看法。
强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所有断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
同样都是运用批判性思维,弱势批判性思维(WeakCritical Thinking)则陷入了一种披着批判性思维外衣的自我保护困境。正如,我们常说的一样——我们更愿意相信那些与我们期望值相同的解释和描述。
而强势批判性思维(Strong Critical Thinking)则是一视同仁的看待,质疑一切主张,包括自己的。这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要放弃自己的想法,相反,它可以进一步的为我们的想法提供坚实的基础。
显然这两种批判性思维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理性思考和感情用事。那我们是不是也要问问自己——我们批判的目标是什么?为了使得我们的思想更加的具有深度和丰度。
所以我们需要锻炼自己,耐心倾听那些和我们意见相左的人的论证,兼百家之长而不致迷失方向。
正如文章开头所言的: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都把别人提出反对的结论,当做是人身攻击。“批判思考”本来是一个寻找的过程,在这种情形下——带着很浓厚的感情因素,那么它就变成了一个捍卫的过程,对话便很难进行下去。认真的倾听别人的论证,用一种理性的状态,不是当众承认你从前的一切都归于失败,反而是表明你是一个追求真理的人。
3 批判性思维的价值观
正如上文所说到的,我们在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的同时,很容易陷入到一种对别人批判,对自己保护的困境,这恰恰是我们最要避讳的。
我觉得书中所提到的有关批判思维的几个价值观是很有见地的:
1)自主性。注意那些和我们价值观不同的人的观点。
2)好奇心。兼听博观,对自己遇到的一切进行提问。从别人那里学习他们的洞见与感悟。
3)谦恭有礼。谦恭的意识能够使我们避免批判性思维最大的障碍,就是相信凡是和我们意见相左的人都是立场狭隘,而自己立场公允。
4)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虽然要恭听别人的观点,但是并不是一切观点和结论不分轩轾,价值等同。
自主性,所言应该是更加全面的倾听别人的观点;好奇心,更侧重于如何从别人身上学习处事方法;谦恭,是你表达观点时的姿态与态度;以理服人,是避免和稀泥,当和事佬!
总而言之,就如《奇葩说》薛教授说的一样——观点可以犀利,但态度一定要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