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双11,看过它后是否后悔剁手?

2013年9月20号。

此时的英国,冷风刺骨,但是却有一群人,拿着小马扎、睡袋、粮食,在一家超市排起了一串长长的队伍。

这并不是组织的活动,属于粉丝狂欢,这一天iPhone5S问世了!

有些人排了18个小时,更疯狂的甚至有的人排了15天。

当问这些人为什么一定要买5S的时候,

最多的回答就是:颜色不同、速度更快、指纹解锁功能、不想落伍…

我们很少有人去思考:我们为之疯狂的东西,使我们真正需要的吗?

2018年双11已经开始一半了,很多人都已经剁手,但还是希望大家能看一看这部BBC拍摄的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1998年,在东柏林一家废旧灯泡厂里,发现了一份机密文件,是一个惊人的大秘密:计划报废。

原来,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几家全球垄断公司就在有计划的缩短商品的寿命...

1924年,全球几大电气公司,在日内瓦签署协议:缩短灯泡使用寿命,从2500小时,缩短到1000小时。以此增加全球灯泡的销量。

iPod曾是苹果最受欢迎的产品。

在2004年,纽约的年轻人发现,他们购买的iPod的电池寿命平均不到18个月,而且电池不能更换,只能维修。

在拨打了苹果客服之后,对方告知:已经过了保质期,维修需要自费255美元。

买的时候花费400美元,维修却要255美元,正常人的思维肯定回去买新的。

最后一帮年轻人拍了一个纪录片:《iPod肮脏的秘密》,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苹果公司出面道歉,解决了电池的问题。

另外,洗衣机中的加热元件、电动牙刷无法更换的电池、打印机的墨盒等等,都属于“计划报废”的范畴...

史蒂芬,是专门研究商品报废属性的学者,他说:计划报废,是公开的秘密。

计划报废,并不是只能依靠技术,通过改变消费意识,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有人做过统计:上世纪90年代至今,平均每个美国人购买的衣服数量,从每年34件,上升到67件,平均5.4天就会购买一件新衣服。

我们买新衣服,是因为衣服不能穿了吗?更可能的是,广告传递给你自己的衣服过时了,所以你的衣柜中,永远少一件衣服。

著名的美国企业家,约拿·萨克斯说:给公众制造一种焦虑,讲述一些他们不了解的可怕的事,然后再介绍一种神奇的解决方法。

比如,主持人做了个实验:用普通肥皂清洗左手,再用抗菌肥皂清洗右手,然后将双手放在紫外线下观察。

结果是:普通肥皂和抗菌肥皂,杀菌功能是一样的。

要传达一种信息,假如你没有这种产品,你就会陷入危险。

一项调查发现,人们支付现金的时候,会有一种不舒服,大白话就是:花自己的钱,心里难过。

所以当我们拿出钱夹中的钞票时,我们会再三考虑。

但如果把成年人变成小孩的思想。

不让他有思考的时间与痛苦的体会。

很简单,信用卡,就可以做到这样的使命。

行为经济学教授德拉赞·普雷勒,曾做过一次实验,让学生竞拍一场篮球比赛门票。

他将拍卖会分为两场:一场只能用现金支付,一场可以用信用卡支付。

结果是:用现金拍卖的会场,没有人出价高于100美元,用信用卡支付的现场,有人出到400美元。

当你在使用信用卡支付的时候,你的购物欲望被悄无声息的释放了。

使用信用卡的时候,商品价格在你面前就是一串数字,没有痛苦,有的只是快感。

信用卡把购物的快感与痛苦分开了。

现在,互联网把商场放进了手机,只需轻轻点击屏幕,钱就轻松的花出去。

每次冲动消费,我们就像一个孩子一样,缺乏理性,不再思考自己的经济能力是否支撑。

为什么会热衷消费?

研究人员说:人在消费的时候,身体会产生多巴胺,让人感到快乐。

有一位拥有七张信用卡的消费者,做了一个夸张的描述:购物时,就像来到了糖果屋,商场就像神奇的宫殿,充满了各种美轮美奂的东西,而我就像个小孩,总想把这些东西占为己有。

不仅如此,经过营销大师、品牌大师们的不懈努力下,购物消费已经与阶级、品味、爱情挂钩。

广告说:戴名牌手表,挎名牌包,坐头等舱,是成功人士的标配。

广告说:精致的生活,就是你坐在昂贵沙发上,品味着价格不菲的红酒。

广告说:送她一颗钻石吧,象征你们坚固的爱情。

这些广告给我们制造了一个假象:消费什么商品,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节目最后解释了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商人制造无法满足的欲望,无论拥有什么东西,市面上总有更好的,这就是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所以,每个人的无节制消费,其实是败给了失去控制的欲望。

社会在不断发展,商品多样化也会更多,出售与交易是正常的商业活动。

假如,我们能成为一个可以控制欲望的人,成为一个理性消费人群,生活质量不会下降,或许会提高。

你可能感兴趣的:(昨天的双11,看过它后是否后悔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