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新 || 不练不知道,一练吓一跳

2018-11-08

昨天晚上,志清同学在微信上呼我,我们按计划进行6W1H的练习。

我和志清是因为学习心理学而相识的,相互之间并没有很深入的了解,但是两个人是那种一见如故很投缘的感觉。

接通电话两个人先聊了大约半小时的家常,说着说着,发现我们还真是有缘,我们俩的老公竟然在一个高新区工业园上班,公司都是经营类似的电力系统产品,说不定他们还认识呢。老公出差了,等他回来问问,两家得找时间好好聚聚。

恋恋不舍的结束了聊家常,开始做功课了,志清先给我发了老师的(见链接),我们又各自把三级心理咨询师课本拿出来找6W1H。找了半天,我以为这部分内容应该在摄入性会谈部分,最后是志清发现是在商定咨询目标部分(p68)。这是第一惊:我以为的只是我以为的而已。

于是开始练习,志清扮演咨询师,我扮演一个儿子不上学的焦虑的妈妈,她问得很流畅,我答得也很流畅。说完了我们开始复盘,这才发现,真正要做咨询,真的还是很不容易,很多思路都不清楚,确实是:不练不知道,一练吓一跳啊!


写着写着,想儿子了

首先我们俩对进行6W1H的时候,来访者是否已经成为求助者产生了分歧。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是要转化来访者为求助者的,志清认为,在这个过程之前已经完成了这个转化。 于是我们查课本。读了课本上的前两段内容,仍然很困惑。书上是这样写的:

咨询中双方商定咨询目标,应该建立在心理诊断阶段已经完成的基础上进行,是咨询师在全面、准确地了解了求助者的具体问题和心理问题、问题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求助者认知、行为、情绪和个性特征等的前提下进行。

心理咨询师在进行摄入性谈话时听取了求助者自述和他人介绍的情况后,应进一步询问和观察,尽量全面地收集求助者的有关资料。咨询师收集资料应围绕以下七个问题进行。

感觉课本也没有说明白,有点颠来倒去的。到底6W1H跟摄入性会谈之间是什么关系?似乎搅和不清。

在练习中,我是一个焦虑的妈妈,来咨询儿子不上学的问题。我感觉在进行6W1H的过程中应该逐渐明确妈妈是求助者而儿子不是求助者。同时,还要用三个原则判断妈妈仅仅是来访者还是求助者,如果仅仅是来访者还要进行心理教育把她变成求助者。还没步入正题儿,就有种把自己绕进去的感觉了。

求助者不一样,随之而相关的6W1H就不一样。比如说Who,是更多的介绍儿子还是更多的说妈妈自己;比如说Why,求助者是儿子的话原因就是青春期、同伴压力、课程没有意思等等,如果求助者是妈妈的话原因就是儿子不上学;比如说When,是看看儿子多久没上学了,还是妈妈感到焦虑有多长时间了。

所以我感觉在问6W1H的过程中,得同时不断明确谁是求助者、有没有求助者这两个问题。而志清同学认为,在这个程序之前,这两个问题应该已经很明确。烧脑啊!

还是感觉课本应该把这一段放在摄入性会谈里。难道这些不是属于摄入性会谈的内容吗?

我们没有再交换角色继续练习,准备对基本的概念理论再明确一下之后,再练习。

另外,志清同学对我的回答还有一个评价:太专业了。

哈哈,没有真正进入角色。

问题是,练习6W1H的时候,是认为我们面对一个陌生的来访者?还是已经完成摄入性会谈的来访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立新 || 不练不知道,一练吓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