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治标治本,何解?

最近持续半个月的感冒、咳嗽让我经历了复杂的情绪变化,情绪的起伏让我有了许多提问,开始去寻找答案,借此好好的研究了情绪、幸福力这个主题,整合了相关的学习资料、方法和实践体会后,理解到处理当下情绪是治标,很重要,而提高情绪灵活性和幸福力是治本,更重要。

先说自己这段时间的情绪起伏,一开始扁条体发炎,喉咙像火烧一样,那天和朋友约着吃饭,面对美食却食之无味,之后症状不断变化和加重,嗓子疼、打喷嚏、流鼻涕、咳嗽,从干咳到咳痰,然后头晕,嗓子沙哑,说不出话,吃了中药、西药、做雾化,被折磨了半个多月。这半个月在家里养着,基本没做什么事情,也没出门,每天就是吃药、去诊所做雾化,吃了药就犯困,每天都昏昏沉沉,没力气,爬楼梯也很吃力,喘到不行。以前感冒不吃药或者吃点感冒冲剂,两三天就好了,这次长时间的病痛让我心里着实郁闷,一开始是因为生病让人感到难受,渐渐的因为长期不见好转,开始感到无奈、焦虑、气愤、无助,无奈于人的脆弱,一场病就能让一个人完全失去了动力和活力;焦虑于吃药不见好,病情反反复复,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好,担心到了仰光看病不方便;气愤于诊所的药和治疗方法没效果,还花了那么多钱;无助于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没有了掌控感和安全感,手足无措。尤其是说不出话的那几天,尝试很努力的说话,但是却发不出声音,自己很着急,最后就不想说话了,什么都不想干了。长时间的病痛,会让人特别的情绪化,爱胡思乱想,我后来发展到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我开心,情绪很低落,继而发展到恐惧,想到如果老妈不在了,那这个世界上就剩下我一个人了,我将何去何从,没有人爱我、疼我了,我生活的意义又在哪里,我不敢想下去,很害怕。这一连串情绪的变化、加强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病人的痛苦,我脑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我想知道在感觉低落、无意义的时候,怎么去调节,怎么减少负面情绪,怎么让自己更有活力和激情。

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发现涉及的内容之多,面之广,有心理学的认知、精神分析,有积极心理学,有萨提亚模式,有佛学、儒家思想,越整合越觉得自己不知道的太多,一开始整合出来的框架和内容很庞杂,虽然放在了一起,但是背后的逻辑、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是不清晰,而我知道越重要的东西、越是智慧的东西应该是越简单的,整合的思维导图一改再改,拆分再拆分,最后总算小有所成,初步架构清晰了。至此,我发现萨提亚模式的冰山图真的是宝,借由这个冰山图让我看清楚了情绪处理的表层和深层的系统。

表层的情绪处理是如何面对当下的情绪,包括对情绪的认知、有效处理方法,这是很多认知行为学和情绪管理课程中强调的,对我而言,最受用的就是这两个关键词:看见和解读。情绪来了,我们感受到了即看见了,知道当下自己有着怎样的情绪,情绪的强烈程度,只要看见了,情绪就会变淡。对情绪的解读决定了我们能否很快的处理,这包括两个层面:知道情绪是怎么来的以及知道情绪的意义。情绪的产生并不是因为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解读,同一件事,不同的解读和故事会导致不同的情绪。比如:和朋友约好时间吃饭,但TA迟到了,一种解读是TA不守时,说明TA不重视我,就会很生气,另一种解读是TA这个人就是这么随性,正好我也趁这个时间逛逛,那迟到这个事就不会对我产生困扰。了解了这个原理,我们就知道我们的目标不是对付情绪,而是重构我们的解读和故事。而对情绪本身的解读则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到情绪的意义,尤其是负面情绪,比如失望、气愤、委屈等这些常见的情绪,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些情绪是不好的,但实际上情绪本身并无好坏之分,这个好坏是我们给它们贴上的标签,任何情绪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看到。比如说失望,它是希望的破灭,是期待没有被满足,如果换个角度理解,就可以帮助我们去思考我们的期望是否合理,是否要调整,帮助我们去理解什么叫做无常,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如愿以偿,修得淡然的去面对生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帮助我们去感恩得到的,更加珍惜已有的幸福。了解到这层意义,就会感谢这些情绪的到来,因为它是来提醒我们一些忽略了的事情。

对情绪有了正确的认识,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处理:

l  首先,感知和觉察当下有什么样的情绪,要用准确的情绪词去描述,越准确越能弱化和了解背后的原因

l  接纳、和情绪共存,有情绪产生,不要急于做出反应,不强化、不逃避、不压抑或寻找安慰,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去观察和感受,不要和自己较劲

l  如果情绪过强,则可以先通过不同的方式去缓解:运动,大声唱歌,笑一笑,跳一跳,写一写,哭一哭,切换环境,深呼吸,自我对话,感官刺激等

l  情绪有所缓解后,能够理性思考,则需要探究情绪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上述所说的对事件的解读导致了情绪,那要找出自己的解读是什么,自己内心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继而细分到认识自己的认知和信念,有哪些不合理的部分,比如绝对化的思考,“应该”倾向,以偏概全等等,认识到认知和信念背后的期待。l  即我们对自己和他人有哪些不合理的期待

l  找到原因后,有针对性的去转化,调整不合理期待,调整不合理的认知,重新解读发生的事情,重新讲一个故事,重新解读负面情绪

l  回到自己的初心,想想看本来是希望达到什么目的

l  聚焦未来,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接下来要做什么改变,或者选择放下它

当下的情绪我们处理好了,如果下次同样或类似的事情发生,会发现还是会有强烈的负面情绪出来,这怎么办?或者会觉得如果情绪都没有了,那就太死气沉沉了,还是真实的人吗,生活还有什么意思?确实如此,我也有过这种体会,当什么情绪都没有了,有时候会感觉内心很空,笑不出来了,也没有什么动力,不知道要干什么,该干些什么让自己开心起来。我个人觉得,情绪管理的目标不是不产生情绪,或是像救火一样,情绪来了马上处理、扑灭它,而是提高情绪灵活性,让正面和负面能量可以在身体中流动,看到负能量的意义,将负面转化为正能量,滋养自己;提高幸福力,装满自己内在幸福的瓶子,减少向外求,减少对外在和他人的期待,继而减少负面情绪。

提高情绪灵活性,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构建正确的认知系统,提高转念的能力,特别是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触碰痛苦时,更是需要转念,看到积极的一面。这一点上,佛学的一些思想让我受益匪浅,像“无常”、“无我”、“因缘和合”,让我看开了并放下了很多事情。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放不下是因为把不确定的事情看成或希望变成确定,太执着于自我,想要找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想要知道为什么,当这些都得不到、事与愿违的时候,就会产生烦恼和痛苦,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持续修炼的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认识这个世界的本真,放下很多执念。另一个方面是切断快速、自动化的反应,现代科技太发达,生活节奏太快,各种感官刺激太多,让我们总是处于焦虑中,很难安静下来,所以当出现一些不适的情况,出现负面的情绪就会急于的去反应和改变,久而久之就有一个自动按钮,那个信号一出现,不用思考,直接按下按钮反应,比如一看到某个人就讨厌,一碰到问题马上就觉得自己做不到、逃避,这就需要修炼钝感力来破解,让自己反应稍微慢一点,让自己的感官刺激少一点,扩展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去切断自动反应,让自己有空间停一停,去更好的了解这个人、这件事、这个世界。

提高幸福力,也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装满自己内在幸福的瓶子,那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就是自己知道自己是谁,自我是稳定同时灵活的,内外协调一致。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有定见。有着实实在在的存在感,稳定的自我价值感,相信自己是值得也是被爱着的,欣赏自己有的,接纳自己不足的,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从不同的方面来爱自己,让自己获得内外,身心灵的滋养和动力。有着高质量的关系,在关系中伸展自己的能量和生命力,在关系中互相被看到、接纳全部的存在,在关系中有边界,分得清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和老天的事。有很强的感知力和愉悦力,活在当下,是一个会玩、有趣的人。能够激发自己的生命力和活力,和自己、和他人、和万事万物建立链接。寻找到自己的意义,长远的人生动力,不管是对自己、对他人还是对世界,只要认为这是自己的意义,能够给予自己克服困难的勇气,给予自己持续前进的动力就好。

另一个是减少向外求,减少对外在世界和他人的期待,自己的内在越满足,幸福的瓶子越满,则越少的去向外寻求价值和幸福,现在很多人提倡极简主义的生活就是其中一个方式,通过断舍离来让自己减少物质欲望,不被物质控制。减少外在的渴求和期待,自然就会减少很多困扰和负面情绪。

记得很多年前,有个节目在大街上采访路人,问他们:你幸福吗?我并没有看具体的回答,因为每个人的幸福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我的体会是幸福并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和能力,只有提高自己的幸福力,才能让自己的能量像流水一般有生命力、有活力,持续的给予自己和他人营养。

你可能感兴趣的:(情绪的治标治本,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