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鲍鹏山《好的教育》访谈录有感 上

2022年4月21日  多云

这是我在樊登读书上非常喜欢的一本书。

我仔细读了三遍以上,以下是我的观点和记载。

(1) 观点一:好的教育是人的主体性教育。

教育某些功能性的教育,不是教会学生考试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交际能力。是一种以发挥学生主观性的教育,不是被动的吸收所学内容,而是主动的接受知识,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人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

(2) 观点二:主体性教育与功能性,知识性教育有什么区别?

功能性教育和知识性教育是仅停留在讲解知识内容,例如一般老师教授《诗经》,讲解完结构,内容,设置填空,选项,简答题,学生回答出来就过关了。这种教学法,只知道诗经是什么。而鲍鹏山老师用孔子教诗经的四个字总结了主体性教育的内容:

  兴,观,群,怨。

兴:唤醒孩子的生命力,让孩子产生做事的动力。

观:就是看。博览群书,理解艺术,人文,

群: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是为了自己解决问题,也要为他人解决困难。

怨:具有批判性精神。 

  所以主体性教育,更像是对生命个体的内在本质做教育。

鲍老师通过现在孩子写不出作文的例子,阐述了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没有想表达的欲望?

我们要唤醒一个孩子的喜怒哀乐,也就是她的生命力欲望,作文本就是一个不吐不快的表达方式,而不应被句式结构,文章条理,文章模版所禁锢。我个人非常认同这个观点。

(3) 观点三:教育的两大功能:文化传承和拓展知识的边界。将文明化在我们的脑袋里。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课程的教学程序传承下去,而在传承的过程中,拓展一些更有意思的教学活动。

在这里,鲍老师提出了老师的身上应具备一颗好心。他举例孔子让子贡葬狗,千万叮嘱不要用土直接埋住狗头等环节,彰显老师内心的仁爱之心。

而就这样一件葬狗的事情,孔子还能讲出许多古人葬狗方法的例子。这也是一种学习。

通过这个故事,鲍老师认为文化的教育是人心灵的教育,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是外在行动力的教育,心灵的教育会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柔软和温暖。

(4) 观点四:关于师之道,老师可以做什么呢?

如孔子那般的传授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如今,知识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在这样知识泛滥的教育时代,如果一个老师只教学生知识的话,这个老师必然会淘汰。

老师更多的是要在价值的判断上引领学生。

对“温故而知新”有不同的定义。——有知识且有判断力的人才能做老师。

我们常用来指孩子复习,温故而知新。而知新,并不是表层意义上的知道新知识。

对于老师来说,我理解为复盘过去的知识学习经历,对层出不穷的新事件作出判断力。作为老师,我自己的价值出发点是什么呢?我与孩子的沟通逻辑是什么呢?

(5) 观点五:中西方精神大爆炸时代产生的文化“元典”,从一开始让孩子接受“元典”,分清元典与经典的区别。

    而我们英语教学中,我们是否给孩子规划了什么是元典?在此基础上再去读经典。我们教授了生活词汇,拼读知识,语法知识,这些板块里,哪些是元典知识?

特别学习之处:是否学生没有兴趣的东西,孩子就不用学?不是孩子基础不好,没有能力就不学。是我们老师需要培养学生正当的兴趣,这个兴趣是能够影响孩子生命发展的兴趣。在课堂知识趣味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去学,这就是考验一家机构老师的差异性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鲍鹏山《好的教育》访谈录有感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