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似乎感受到李镇西老师上语文课的流程

        前段时间,读了李镇西老师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李老师借班上课的课堂实录。我主要在意里面的“怎样读一篇文章”和“怎样才算读懂一篇文章”的观点。今天又读了一遍这篇文章,特将李老师的这两个观点记录下来。

        ”读一篇文章,怎么读呢?”李老师在这节课上提了一个很朴素的问题。接着,李老师给学生讲解到:拿到到一篇文章,首先我们会先读一遍,读的过程中我们就发现有不认识的字、词,我们就会查一查;我们读的时候,可能还会有一些联想。比如,昨天我读到一本哲学书,是波普尔的书,我一边读一边会自然而然地有许多联想,联想到我读过的类似的书,联想到我的生活体验,等等;有时候会产生共鸣。同时,我们读的时候,有时还会发现一些句子不懂——咦?他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写呢?于是,我们就会思考,就会和身边的人讨论,这就是很寻常的阅读经过。

        讲清“怎样读懂一篇文章”的问题后,李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读一读、查一查、聊一聊、问一问。

    第二个问题——“怎样才算读懂一篇文章”?李老师总结到就是“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李老师具体解释到:

“读出自己,就是读出了自己的情感,读出了自己的生活,所以读出自己叫‘共鸣’。比如,我们看一个电影会流泪,因为电影的内容让我们想到了自己曾经的某段经历,或自己的某些情感。读出问题,就是读出不理解的地方,包括我们的质疑,为什么这样写、这样说?可能有人会说,读懂了怎么还读出问题了?是的,恰恰是读出问题才是读懂了。你给我一本《天文物理》,我一窍不通,我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这只能说明我没读懂。而今天这篇短文,可能会有很多问题,读出问题也就是说明我们在思考。”

        除了‘读出自己’,还要‘读出问题’。这节课上李老师问学生们“读出什么问题了呢?”一个学生举手问:“第一自然段说,‘……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这里为什么要加‘的春泥’,前面已经说了是春泥,这不是重复了吗?”这就是学生读出了问题。

        再思考后我发现李老师的“聊一聊”指向的是“读出自己”,“问一问”聚焦的是“读出问题”。好像“读一读、查一查、聊一聊、问一问”既是“怎么读一篇文章”,也是李老师上语文课的“流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天我似乎感受到李镇西老师上语文课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