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2020.7.25
今天还要反省自己一个事情,主要是跟孩子爸的沟通问题,我发现自己会时常把自己的想法、念头都强加于他的身上。
我以为他也会这么想这么做,但其实应该不是。那些都只是——我以为。
我以为他会跟孩子约好去玩的小伙伴的爸爸先打个电话沟通,结果他们并没有通电话。引来后面的各种误会。
我回到家时跟他说话的态度和语气略显责怪。也感觉得到他的不开心。
以后,随时随地要NVC啊!为什么要学习和使用NVC?不就是为了"让爱走进生活",为了"帮助人们促进彼此间的情感"。
6. 2020.7.25
今天跟同事说个事,没有注意方法方式,没有用NVC. 当时应该说"XXX, 刚才大家讨论了一下关于一起吃饭的问题。我们觉得比较为难,是因为一直等你的话大家又比较饿了,不等你一起吃的话又觉得不大好。你看以后类似情况能不能早点按时来吃饭呀?"
越发发现自己在工作中卷入了太多私人情感、抱怨、评判、指责。
要改、要改。 少说话,多做事。少评判、多微笑。
内心深处要相信"人性本善",才会真正减少自己"随口而出的评论"。
最近的冥想练习也随时在提醒自己—— 以友善的态度对待自己和对待这个世界。
5. 2020.7.17
早上送孩子上幼儿园,当时时间很紧,我内心很担心自己上班迟到,多次催促,孩子却仍然慢吞吞地走。我一时怒火上来,对他吼了一句,"你还能再走慢点吗?"孩子一听生气了,也满脸不高兴。
过了几分钟后我也跟他道歉了。但是,其实无论当时自己多么着急,我都应该劝自己保持NVC,不带任何怒气,真诚地跟他说,"宝贝,我现在心里特别着急,是因为我很担心我上班会迟到,会被扣钱。你看你能不能尽量加快走路的速度?这样我应该上班不会迟到。"
4. 2020.6.30
早上6点,刚才看见孩子爸到孩子房间拿东西,可能是他工作需要的东西,但我担心大清早地会吵到孩子睡觉,我当下的第一个心理想法就是"他真是个从不会替别人着想的人,经常打扰别人的休息。" (我自己以前也被他夜里吵醒过)
然后我马上警醒地提醒自己,我这就是在对他人做评论了。居然还用了"从不,经常"这样的不清楚描述当下这个环境和时间里的事实的字眼。
没有跟孩子爸说话,自己马上打开""来写和记录,反省,提醒自己更正心中想法。
我可以描述这个事实:早上6点,孩子爸到孩子的房间拿东西。
仅此而已,不做评论,不做臆断,不做其它各种"丰富"联想。
NVC是为了帮助人们促进彼此情感,我如果就用了刚才自己的心里第一反应—— 他就是个不为他人着想的人。那对于我们彼此之间的相处并无任何益处。
P.S. 孩子没被吵醒。睡得香甜。
3. 2020.6.27
端午节带孩子一起回老家看望奶奶,住在孩子的姑妈家。昨晚XX对我让孩子自己洗澡的事情颇有微词,我当时心情不佳,现在想来,我仅需要表述出这个事情而已——
我看到XX不赞成我让孩子自己洗澡,她觉得孩子还小,担心孩子自己洗不干净或无法独立完成。
不带评论地观察,可以让自己避免心情波动起伏太大,不让自己受他人影响太多。
2. 2020.6.20
孩子跟小朋友们玩球,有小朋友踢不到球,孩子大声喊,"他真笨!"
当时告诉孩子,"不要这样说。你可以说——他没有踢到球。不要说——他真笨!我们不去对别人做任何道德评价或给别人贴上标签。不带评论地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体自己体现。"
苦口婆心,结果孩子回一句,"我就要说他真笨。"
看来得慢慢用自己的言行去"春风化雨"了。
但,也反思自己,我说话的方式也得更改为
——"宝贝,我注意到你刚才说那个小朋友"他真笨!",这样说话我觉得不大妥当,是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不希望被别人说自己笨,你这样说那个小朋友可能会伤心难过。以及我们人类最高智力的体现就是去不带评论地观察。你看我们可不可以不去评论别人,不去给别人贴上"你真笨" "他好傻"之类的标签?"
还可以结合孩子希望找到朋友,和小朋友们保持友谊的角度去跟他一起探讨。
摘录《非暴力沟通》的一段原文:
"我发现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它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
1. 2020.6.17
相信"人性本善"! 昨晚对lgr说的话,不够冷静理智!
"我看到他因生病需要与人倾诉。我感觉内疚,因为自己没有好好聆听,却是不断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改变他。我以后要真正做到聆听,可以看着手机时间/表,让他先讲3—5分钟,然后我只讲1分钟。"—— 他需要的只是我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