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会撒谎吗?

图片发自App

小孩子不会撒谎吗?

小孩子不会撒谎(或者说“夸大其词”、“无中生有”)吗?不少人受到“童言无忌”这句话的影响,认为小孩子无真无邪,不会撒谎。可是研究表明,小孩从三岁起,就开始会撒谎(或者“夸大其词”、“无中生有”)了。说谎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必经心理阶段。请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A1MjYwNDgw.html

http://t.cn/zTcumzI

小孩子三岁开始就会多多少少地撒谎。其一,他有撒谎的能力。随着各种活动的增加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小孩脑中的意象逐渐丰富,概念化的能力逐步提高,随之有了一定程度的判断力和推理力,其间联想和想象力也得到发展,因此,夸大其词也好,无中生有也好,不肯承认做过的事也好,就有了思维的基础。

其二,环境的影响导致模仿行为的出现。我们经常听到有小孩对小同伴或大哥哥大姐姐或家长或大人说:“你骗我!”,可见他已有了被骗过的经验,在某种情景下,他也会想到模仿而且实践之。请看图《爸爸妈妈说打针不痛》:

其三,趋利避害的动机。向小伙伴吹牛,夸大其词,无中生有某些事情,是想让小伙伴羡慕,或进行虚荣心的攀比;对父母不肯承认做过某件错事或是对他不利的事,是不想父母惩罚自己。

面对撒谎的孩子怎么办?如果他只是吹牛,而且特不靠谱,你就要往靠谱的地方引导(在这里要把握好吹牛与合理的想象甚至是推理之间的区别);如果他不肯承认做出的某件错事,你就要拿出证据来,并且有话好好说,就事论事(不要扩大事情范围和搬出其它旧事),尽量让他心服口服。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幼儿会撒什么谎?(摘录自《百度》)

(1)“暗示”型撒谎这是一种由于成人语言暗示而引发的幼儿撒谎。现实生活中属于这一类型的幼儿谎言屡见不鲜。譬如,见到孩子满身污泥,家长质问:“是不是邻居家的孩子弄的?”看到家里的花瓶碎了,就责问孩子:“是不是小保姆打坏的”……成人不正确、过于武断或直觉式的归因,总把自己的孩子往好处想,不能冷静地、公正客观地对待既发事实,而幼儿由于道德观念模糊,生活经验匮乏,极易受到成人的语言暗示,撒谎也就在所难免了。对于“暗示”型撒谎行为,父母应当明白这不是孩子的过错。幼儿本来是很纯洁的,但由于家长不正确的语言引导而使孩子误入“歧途”。

(2)“幻想”型撒谎幼儿兴趣广泛但不稳定,认知活动和思想发展都不够成熟,容易将自己想像的世界和实际生活混同起来,说出一些与事实不合的“异想天开”的话来。例如有的孩子听别人说昨晚做了一个梦,就说自己也做了梦,而且还能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其实他根本没有做梦。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不应该把这些天真幼稚的想像斥责为撒谎。另外,孩子因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对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与理解,这就容易导致说话与事实不相符。如一父亲让儿子去看炉上的水开了没有。儿子跑去一看,听见水正“呼呼”地响,就回来报告说“水开了”。哪知父亲过去一看水并没有开,于是生气地训斥儿子:“你怎么骗我?水根本没开!”实际上孩子并非有意撒谎,而是由于不知道“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的常识导致判断上的失误。

(3)“自卫”型撒谎有一名4岁的女孩将妈妈才买的一对新头饰摆弄散了,就随手丢进了纸篓里。几天后,妈妈到处找都找不到,就问孩子:“你看见我买的新头饰吗?”孩于说:“头饰坏了,我把它扔进丁纸篓里。”妈妈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马上厉声追问了一句:“你说什么?”孩子一看母亲的脸色“由晴转阴”,马上无所适从地改口说:“不知道。”这个小女孩就是在“说真话要吃亏和受惩罚”的片面认识影响下,为了逃避责任,进行自我保护而撒谎的。

(4)“模仿”型撒谎有些孩子撒谎,说穿了就是父母或老师教的。例如:带孩子上公园或乘车,为了节省票钱,故意让孩子变得“矮”一些。有客人来电话或拜访,父母因故不愿应酬,让孩子说其不在家,于是就有了那句可笑而又诚实的谎言:“我妈妈说她不在家。”老师有时高兴,对学生许诺某日去郊游,学生一听欢呼雀跃,可是真到了那一天,却又找借口说不去了。这时,孩子心中便有了不平衡感,他们认为连自己一向尊敬的师长也说谎,说谎可能不是件坏事。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就渐渐泛化到孩子们的言行中去了。

(5)“品质”型撒谎这类孩子是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编造谎言,企图蒙混过关,教人相信。如一男孩在邻居家玩耍时,看上了人家一辆精致的玩具小汽车,心里痒痒的,于是趁别人不在时就偷偷地将小汽车拿回家去,回家后却对妈妈撒谎说是从外面捡来的。这是由于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但又克制不住自己的“占有欲”,于是便用谎言来逃避父母的批评,达到占有某种东西的目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孩子不会撒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