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单位单位组织看了由李雪健主演的电影1990版《焦裕禄》,当时领导说焦裕禄的影片无论什么时候拿出来看、看多少遍都不为过。
我想没这么夸张吧,一个干部的事迹而已,至于上升到念念不忘、常学常新的高度吗?
看完后,确实千言万语涌上心头,确实特别想和大家交流交流,但是受制于各种内外因素没能成行。
几个月后的今天,那种感觉还是没有平复,于是把自己整理出来的一点心得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李雪健是我们国家优秀的演员,是老戏骨。
他塑造的宋江、焦裕禄、张作霖、宋大成等角色深入人心,真是演什么像什么,扮什么是什么。
关于他为了演好角色多次诚恳地上门向焦家遗孀、后人请教,又如何节食瘦身以求外形酷似的幕后花絮网上很多,我们不讲。
今年中央电视台做了一个节目叫《故事里的中国》,里面有一期是专门讲焦裕禄的,立体与感人兼备,推荐大家看看。
那么今天我们的切入点也很有意思,就是通过李雪健先生在电影《一九四二》和《焦裕禄》中的两个角色来谈谈焦裕禄精神的时代意义。
《一九四二》是由冯小刚执导,徐帆、张国立等人主演的电影。
影片根据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在1942-1943河南大旱灾背景下,通过国民政府、河南省政府、美国记者、军人、地主、雇农、土匪的多重视角和所作所为展现了当时的世间万象。
其中,李雪健饰演的是新上任的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
他手下三千万民众处在饥荒之中,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十室九空,然到任之后依然被大鱼大肉地招待。
饭局背后的各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分配救济粮的时候城市、教育、治安部门的负责人都有理,有人研制“长效救荒丸”、有人想往豫南情况较好的县调工作、大家都只是为了多得救济粮、多换金条在各显神通。
老百姓一个个满面尘灰烟火色,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背井离乡、卖儿卖女,尚不能苟活于世,干部们却全然不顾。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看得人心里不是滋味。
蒋鼎文将军的部队要在河南打仗,三千万担军粮的任务绝对不能减免。“饿死一个灾民,地方还是中国的,如果当兵的都饿死了,我们就会亡国”。
国民政府发不出粮食,日本人却能发得出,广大的民众吃了日本人的粮食甚至去帮日本人打仗。
保守估计饿死了三百万人,日理万机的委员长却要赶往印度去见绝食七日的甘地,此外他能做的只有帮李培基剥个鸡蛋,再去教堂默哀。
李主席这边,对下,不能协调各地各部门高效发粮赈灾,面对乱象频出的局面也只能拍拍大腿叹口气了之,对上,本想给委员长汇报情况,却被一件压着一件的大事儿震懵张不开嘴,做官做到封疆大吏又能如何?
再看我们的焦书记,为官只是河南兰考一县的第一书记。
人人都想调走的“赖地方”,他却说:“党把兰考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没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却让他们端着讨饭碗四处流浪”“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谈什么今后和将来?”这是精神状态的差别。
再说他吃的穿的与百姓无异,大灾之际顶风冒雪冲在一线,手拄拐杖两腿泥,甘冒风险,甚至不怕犯错买高价粮,也要想尽办法为人民解决温饱问题。没有温饱,何来体面?这是工作作风的差别。
他把吃的都分给要饭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吃不上肉闹脾气扔了窝头他劈手就打;干部特供的粮票他不要,却把大米特批给南方来的、水土不服的技术员。这是先人后己的担当。
初到县里就下基层到处调研了解情况做工作,遇到班子成员意见不合主动上门耐心去做工作,重病在身的时候仍然坚持工作,最重要的是他带队种泡桐树治理风沙,这件事情一时半会看不到好处,不能拿来当政治资本往上爬。
我们可以看到,他到死没做出什么大的业绩,但他之所以是个好干部,就是他身上有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
1964年他在42岁上撇下妻子撒手人寰,没能看着孩子长大,没有完成对家庭的责任。
40多年过去了,2017年,兰考成为河南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利用焦裕禄当年带领大家栽下的泡桐树制作乐器、家具等也成为兰考致富奔小康的一项重要脱贫产业。
这也是信仰的力量,相信什么决定了每个人所走的道路。
1942年,李培基主席看着饿殍遍野也吃不下饭,可他什么也做不了。
1964年,共产党员焦裕禄好像也没做什么大事,但就是他做的小事变成了功不在当代却利在千秋的大事。
百年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我们都学过,生活也确实一天天日新月异。
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肩上也都有责任,焦书记相信历史会检验他的成绩,历史会对每个人作出公正的评价。
这叫什么,说不恰当点,这就是拿青春赌明天和用真情换此生——是用生命把自己写进历史,还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平平淡淡过完此生。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别人不应该说三道四,但人活着,总得有一点追求,做点事情。
共产党员吕正操说过:人不在于活多久,而在于多做事。
国家干部到什么时候都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为了自己,为了家庭,为了国家也应该一直奋斗下去。
以此与君共勉。
(感谢热爱阅读的你,感谢善良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