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读书 | 清空自我,重新学习

康老师读书 | 清空自我,重新学习

——新网师《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次研修感悟

文 | 康磊

今晚是新网师《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次网络研修授课。
六点时,我就问爱人:晚饭什么时候开始?我要上课。
“上什么课,不是晚上不直播吗?”爱人以为给学生上直播课。
“不,是新网师的学习。”我说。
“看,把你慌的。几点上课?”爱人问。
“七点。”
“肯定不耽误你听课学习。”
果然,六点四十,我就草草地吃完饭,打开电脑、挂上QQ等着了。
同时,把《给教师的建议》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上》及彩色、水笔也放在电脑桌前,等待冯美娣老师授课。
一路跟着听下来,脑子似乎有短路的感受,几乎跟不上授课和讨论的节奏。
只好重新再看一遍,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维,得出几条收获。

一、重在思考

冯美娣老师开课初,就提出几个问题:
我们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呢?
然后,又接连提问数个问题,激起大家的思考:
这个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有什么样的素养?
我们采取了什么措施(方法)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呢?
我们是否始终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我们为学生具备这些素养做了些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呢
什么是苏氏说的“好人”呢?
究竟在教育工作什么才是最重要、主要的?……
一连串的问题像在网师朋友中投入一颗颗石子,激起大家不断的思考与回复,简直要刷爆屏幕的感觉。
从问题出发,去思考阅读,这才是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

二、精心啃读

冯老师在开始授课前提醒大家要用自己的思想投入阅读和学习,并且引用了波兰的著名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的话:

“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如果你们想成为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要等待“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

对于这个“借腹生子”的比喻,我感觉很生动直观,很有说服力。
马上冯老师指出这是《给教师的建议》中第86条苏霍姆林斯基引用的话,我居然脑子中没有印象。
这么另类形象的比喻,我居然忽视了!
可见,我的阅读多么粗略!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字字珠玑,不可能一一记下,但一些生动的比喻、深刻的论述、核心的词语,总不至于遗漏吧!
我的啃读还需要缩小牙床,慢慢咀嚼,慢慢品味呀!

三、耐心聆听

冯老师看到很多老师积极回复她的问题,但很多不过是在重复别人说的话,似乎只是在刷存在感(我也不例外),就多次提醒老师们:重复的请撤回。
智静组长等人也在提醒,大家思考后再回答。

我知道,大家在不断回复,也是在表明自己在跟进,在投入学习中。

这也提醒我,耐心聆听,投入学习不在乎自己是不是能重复式地回复,倾听比刷屏更有意义。

往往短时间里回答的问题,在大脑中思考得还不够深入细致,况且是随口而来,有信口开河的嫌疑。

在讲座结束时,冯老师善意地提醒道:

重复发言过多,大家倾听不够,我没法有针对性地提问!所以希望大家以后尽力发言稍微慢一点,看清别人说什么!急着说没有用!高手很多都一声不吭或发言极少的。大家自己去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四、空杯心态

在讲座过程中,冯老师提醒大家:不要自己的话语,就要苏氏的话语,要么干老师,要么魏老师,要么杜威,总归先放弃我们自己的话语。

这是看到很多老师自顾自说着对苏氏理论的理解,用了一些看似外行的词语,做的一个专业上的提醒。

这让我想到皮亚杰在心理学上谈到儿童智力的图式时说过的两种认知方式:同化和顺应。

我们要保持一种空杯的心态,清空自己的固有观点,不能只想着用同化的方式,去改变新知,要学着接纳新认知,用顺应的方式,用苏氏的理论词语让自己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不然,还固守着自己的话语体系,就无法接受到更新的理念。

在魏智渊老师编著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开篇,干国祥老师在序言中就提到

“ 我们总是在那些大教育家的著作中,发现我们思想 中原来就有一种倾向,并通过这种阅读强化了我们能够读到的。这就是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没有对话,仁者将难以见到智,智者将难以见到仁。人的‘前有’和‘前见’,既能帮助我们发一一些东西,也在无形之中过滤了另外一些东西。有时候,可能过滤掉的那些东西,恰恰是对原作者来说,是更为根本的(虽然我们获得的那些确实曾启发了我们,让我们受益无穷)。”(《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是》第1页)

这就是在告诫我们,对于带有“全息性质”的经典来说,还是抱着谦卑的心态,清空自我,学着接纳,先接受,再消化,让经典成为我们思想的一部分吧。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网师学习的点滴收获,希望能告诫自己,躬身啃读,诸句领悟,化为自己的教育思考,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助力,让自己的学生也润泽大师教育的智慧。

你可能感兴趣的:(康老师读书 | 清空自我,重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