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上海市教委依然推出2020秋季网络课程。暑期接到任务,荣幸负责中职上教版(第一册)的4课时任务。整个8月,蓬头垢面又日夜兼程,在家赶赶工,“熬鹰”的过程,简直如凤凰涅槃。
心理准备:一场鏖战
真所谓绝知此事要躬行。上半年使用网课时,是无法全部体会其中的心血付出。难怪应老师在启动会是打好预防针:非常辛苦,并举例——曾有一位授课老师的老公就亲自打电话给应老师,请求退出,因为妻子压力太大了。当时以为只是夸张,经历了才知道个中真实的沉甸甸压力。
关于这一点,前几日现场录制时信校的“王导”点透了:当你改到第四次、第五次时,你会怀疑自己、怀疑人生。甘老师也说到心坎上:此时会否定自己,形成巨大的压力。
身上的使命感让我不敢懈怠。整个过程有无数次“卡壳”,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脚本设计、还是PPT修改,遇到瓶颈:无法做下去了,无法完成了!怎么办,还得必须往下啊!调整一下,换个节奏,硬着头皮把硬骨头咬下来。
对我来说,原本任务就不轻。设计已经费时了,然后一直在反复修改,看起来进度缓步不前,设定的提交日程一天天逼近,焦虑日益加重。加上还有自己还有其余工作,天天坐在电脑前,肩部酸痛不已。
回想自己过去的每天,熬夜到子夜,后面一周2、3点睡觉是常事,现场录制前一晚通宵录制和剪辑。第二天赶现场录制,镜头前精神抖擞,可镜头下腰如被掏空赶紧椅子,加上录到晚上11点,指导老师之一海霞老师陪同到11点。在应老师的安排,当晚住在信校,沾床就睡到第二天早晨。
记得其中一位指导老师海霞老师在群里忍不住“跟各位打个招呼,因为时间紧,所以每次看稿我和陈老师都是挑毛病,甚至有些吹毛求疵,这些是为了我们大家共同的目标:把工作完成得更好些。”
一次次地修改后,我记得我不止一次跟小红老师吐槽对自己的怀疑:“我怎么这么弱啊!做得好慢啊!进度提不起来啊”小红老师安慰说:“都是这样的,人家也是四点半睡觉的”。
记得去现场录制前一晚,与陈老师电话的一句话:“陈老师,我还活着。接下来明天要带好的是哪些……”
这次鏖战,离不开指导老师的全程辛苦陪伴。想想修改次数如此之多,对吧。更难得的是,是精神支撑。
小红老师框架稿,“省得返工”
焦虑和松懈时,小红老师“不要有别的想法。你只要一鼓作气,勇往直前,其余想法不要有”
来不及:“我来给你打印,省得你还要去学校打印,你集中精力录屏。”
除了修改意见外,巴拉巴拉说完后,小红老师总不忘提点“我再给你理一遍,要做的事情”,盯好节奏。
现场录制前一晚,“晚上不要弄得太晚了。交不出来也没关系,最坏的可能是之后再提交,也没关系的。交不出来,也不能把人逼shi了对吧。”当时那刻,真的眼泪掉下来。
录制当天,我的指导老师之一小红老师向统筹当天提出“姑娘一晚没睡”,希望尽快安排现场录制(13节课),当即其他老师:“我们也没有睡”“都是日日夜夜地干”。辛苦,真的是普遍的存在。
以为录制当天我孤身前往。没想到,两位指导老师陪同前往:有了2位指导老师分工修改现场脚本和现场ppt,帮忙翻提词器、做好场记,我得以集中精力适应镜头、熟悉台词、调整状态。一个人还真没法顾及。
自己也有点打鸡血经验:当时正是抗洪救灾,看到习总书记奔赴现场。当时就想:哪有一劳永逸,疫情年初这么难,又要兼顾经济复苏!如今疫情有局部反扑不敢放松,现在又来了抗洪救灾,习总书记心理该有多难!可是他都过来了!想想我心理就多了一股力量!
偶尔看一下《乘风破浪的姐姐》,看着他们一次次面对挑战,拉升自己的极限,公演的压力,网络的压力!他们有多难!比我难多了!每一次觉得自己熬不过去,我就看一集此综艺,汲取力量,继续熬鹰。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熬下来的。也许是我个性化的经验。
小结一下,过程一定是相当煎熬的。作为授课老师:
1. 任务重而繁琐,多线程工作,必须及时处理好每一件事每一稿的轻重缓急。
2. 需要指导老师督导进程。不需要碎碎念,关键点把控好。团队真的非常重要。
3. 授课老师需要适时释压。心理疏导一样很重要。
4. 给自己打气,找到身边适合自己的、能真正给予自己力量的力量:我也可以!
闭环反馈:不厌其烦过程质量把控
简要说一下我的整个任务过程: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4课时的教学结构设计、视频脚本设计、PPT设计、居家录屏,参加每课时三段的现场出镜录制,最后交由技术公司合成,提交专家审核。
每1个环节,都有至少2层把关:
一是指导老师把关,我所在团队有2个指导老师,负责20节课;我第一课(2节课)脚本至最后提交达到第10~11稿。稍后我解释为什么需要这么多次稿。
二是市教委策划团队(应老师+甘老师)把关。此次中职语文暑期集中录制课程180+,可以想象,策划团队累计了多少稿子、片子。
辛苦的还有拍摄团队、后期团队。现场交接的小伙子小姑娘们说习惯了2、3点,应老师和甘老师当天也审片熬到11点。白天审片,晚上改稿,日夜兼程。
疫情之下,我们的效率堪称指数级。以往一节微课从设计到结束至少大半个月。可现在是1.5月4节课。
开始前,策划团队就让我们上报进度安排。虽然过程中避免不了适时调整,所谓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幸亏有提前量的规划,才让后期的计划得以及时完成。
7.18~7.26 4课时的结构设计,各修改3次
7.30~8.21 4课时的视频脚本设计+PPT(4~8次不等)
8.22~8.23 居家录屏(每课必须刚好25分钟)、剪辑、导出规定格式
8.24~8.25 现场录制12段、工作交接
8.25~8.28 技术公司反馈音频质量不行,喷麦,返工重录。加上脚本和PPT有修改更新,重新录音频和视频。最后以网盘链接提交。暂告一段落,接下来等9.16专家审核。
教学设计经验
网课互动十分必要。尽量有互动思维。
1. 避免来回次数太多,自己要充分思考。尽量第一稿定一个不错的框架和思路。比如导入,内容安排等。
2. 消化反馈意见,不能生吞。
3. 文字沟通日益出现理解偏差。面对面沟通效果最好,其次是电话沟通。
4. 脚本和PPT结合起来思考。或者文字说不清楚的,先用PPT说明。尽量减少理解误差。
5. 修改意见最好以批注的形式呈现,否则不容易被识别。下次还是忽略。
录屏:不能大意的压轴环节
曾有录屏经验,最初以为有把握问题不大,但偏偏在录屏时翻车。血泪的教训,盘点一下:
无法安装提供的喀秋莎软件(要求64位系统,而我的所有电脑都是32位),我用希沃剪辑师代替。
由于时长必须严格25分钟,幸亏何老师提供了先完成25分钟音频录制,再录PPT屏是效率最高的录屏经验。这确实是年轻老师来说,是效果最好的一种录制方法。
但不得不说,录屏又是一大考验。一是语音面貌的考量,音准、停顿、准确度、流利程度。二是要熟练录音的技术操作和剪辑操作。三是PPT录屏时要保证画面和语音的匹配度。我的PPT安排了较多的动画,25分钟的录制时,就会出现了延时或错乱的问题。四是会对视频进行视频拼接、剪辑、导出等操作。
居家观察期间,只好一边摸索,一边请教李君老师,从技术小白到基本能处理常见的bug,这些天的技术能力在飞速的成长,但是我翻车翻在我的音频录制上。 技术老师说我的喷麦严重,无法进行技术处理,话筒质量太差了。
热心的“王导”借给我这个设备,果然毫无杂质啊!“难怪会嫌弃我的录音效果”了!
总结经验:
1.一定要选择较好的录音设备
2.录制时,话筒的最好位置在上面(鼻子前方、嘴巴上方、其次是侧面。总之,避开嘴中气流。
3.没有耳机的束缚,这样人会相当轻松、语音面貌会相对自然、效果最好。
4.分段录制,每一段控制字数和时长,这样总时长能更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