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sy+新学霸社群+第四周+梁宁产品课

第一讲【产品能力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

#产品能力是一种建立秩序的能力#

现实是混沌的,诸多层次的,混杂着繁杂信息的集合体。产品能力是系统化、结构化的能力,像是一个机器,input一堆不确定性,output一个可交付的确定性,即我们的产品。

LN说它是底层能力,因为我们的生活是需要确定性和目标的,所以产品能力某种程度上是建立秩序的能力,那么它至少有三个层次,一是我们或者用户想要这样的“秩序”做什么;二是什么样的“秩序”;三是怎么利用现在的资源完成“秩序”;分别对应对人性的理解、对产品形态的理解和对产品开发的理解。

第二讲【案例:用户体验与结婚教练】

#以框架来全面认知用户#

框架的分析方法是各大咨询公司的常用套路,其存在的意义在于避免观察者陷入情绪或者细节之中,通过避免心理学上的各类偏差来全面认知一个对象。

LN由内而外提出来五个层面的认知框架,即感知层、角色层、资源层和内核层,不自觉地联系到UX设计中的五框架,即表现层、框架层、结构层、范围层和战略层,二者有着相似的结构关系,产品和人都是由内核驱动的,再由内到外的展现出来。

有一点思考是,框架的思考方式避免我们的遗漏,有益于创造一个无错的产品,但是“魔鬼在于细节”,对于细节的洞察或许更能打动用户。

第三讲【同理心训练:怎么理解愉悦与不爽】

#情绪-底层的自我#

《原则》里讲,人有两个自我,先天的我位于边缘系统,是感性的,情绪化的,另一个我位于新大脑皮层(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是理性的,后天修炼的。情绪显然属于前者,情绪是经验,是从祖先那继承以及自己内化得到的经验,经验即可以不假思索地快速反馈。

LN说“被满足就愉悦,不被满足就不爽“。对此有两个问题:

什么是满足?满足是分层次的,类似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划分,另外不同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阶段,会有不一样的需求需要被满足;所以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的用户处在那一个层级,他们被满足的场景是怎样的?即在何处何时怎样被满足?

如何影响情绪让用户爽?情绪是关系的质量表征,意味着至少可以改变联系的两端:一是改变“供给”,即提供满足你的内容,二是改变“需求”,调整你被满足的条件;所以理论上我们既可以改变产品,也可以改变用户爽的“相对阈值”,但是教育用户似乎不是件容易的事,不知道这方面有没有优秀的案例可供借鉴。

第四讲【同理心训练:怎么理解愤怒与恐惧】

#求真的过程是直面恐惧#

这两讲中的定义方式都特别二元,满足就愉悦,不满足就不爽;跨过边界就愤怒或者恐惧,我们佛系青年就可以都很平静啊~

听完这一讲有三点想法:

负面情绪是我们优化自己的契机。桥水资本的创始人瑞达利欧说他痛苦的时候就思考,并几乎成为了他的条件反射。负面情绪是一个signal,你可以忽视它并沉浸在情绪里,也可以直面它并找寻问题所在;

恐惧是动力,但是“对方没有辞职或者分手就是因为恐惧“吗,我觉得更多的可能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损失厌恶。恐惧是动力的前提是你直面恐惧,并推动自己前进,所以还是在你的行动而不是你的情绪。

恐惧是痛点?我理解的痛点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极度不爽,所以我认为恐惧只是产生这类需求的类型之一,而且是很强力的那一类,比如老年人的保健品、青年人的化妆品和幼儿的各类培训,但是还有很多需求并不是源自恐惧的。

第五讲【同理心训练:产品要顺应用户潜意识】

#Don’t make me think#

Get到两个有意思的知识点:

场域理论。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从众行为可以看作是由于社交压力而引发的社会心理过程。因而,我们在用户研究时应该关注用户在做什么而不是在说什么。

意识和潜意识。弗洛伊德将意识比作冰山,人们平时所感知的仅仅是表面的很少一部分,而其下很大的部分是潜意识,包括需求、欲望、愿望和痛苦的记忆,而潜意识是产生动机的强大角色。如何研究用户的潜意识呢?毕竟用户自己可能都未意识到。可能还是回归观察用户的行为本身,他的无意识行为所反映的潜意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Daisy+新学霸社群+第四周+梁宁产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