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来看本书的第7部分内容,德性幸福与善,第1个维度,对于德性的理解。简而言之,德性可以指的是能够固定和持久的履行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所呈现出来的个人精神气质。对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一个人一系列的行为当中去具体考察一个人的德性,所以我个人把这个概念理解为德行,可能要更具体一些,但是不知道这样妥不妥。
其次,亚里士多德把德性分为理智的德性和伦理的德性。所谓理智的德性,指的就是说以哲学沉思为生活方式,所谓伦理的德性,指的是一个人的品质属于中道,就是比如:既不过分鲁莽,也不过分怯懦,就处在一个中间态的位置。
第2个维度,德性的演变。对于这个眼病的过程,简单的来说应该有这么三个阶段,第1个阶段,就是古代的时候,人们对德性的推崇,认为我们应该去追求成为一种优雅高尚的人,或者说我们要追求在人格上要或者德行上要至善至美。第2个阶段,就是近现代的时候,伦理道德转为对原则和规范的遵守,也就是关心的是人应该去履行什么基本的义务,至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属于个人选择。
第3个阶段,就是道德处在散漫无序和虚无的状态,就是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道德追求目标来维系大家的追求。那么在作者看来,我们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是需要这些原则规范以及基本义务来统摄我们的一系列行为,我们在自己的个人道德生活领域,倒是可以去追求卓越的人格以及优雅的德行。
第3个维度,德性与幸福。对于这个维度,我觉得很有意思的点就在于,作者认为这个伦理道德的研究并不在于我们能够去提供怎样的伦理道德手段使我们通往幸福,而是在于他告诉我们,我们如果想要拥有幸福应该是合理的,但是他需要哪些必备的条件,也就是说伦理学研究的是我们怎么去配享有幸福,而不是提供给你一系列的措施方法让你去通往幸福。
第4个维度,善与至善。对于人而言,他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是有意图的,那么就可以把人们所要欲求的目标理解为好,而把目标当中一部分具有道德正当含义的理解为善,那么个人或者社会所追求的总体的目标可以理解为至善。
对于概念我们就简单解释到这儿。更深入的挖掘,我们在这里就不探究了,那么所谓的这种善的生活或者说至善的生活,其实就是我们普通人所设想的,能够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能够去做自己喜欢又具有价值的事情,同时又能够有闲暇的功夫去探索哲学艺术等等。
我们再来看第五部分正义的思想内容,第1个维度,正义的概念。对于正义的概念,我们简单的理解就是公平正直。但是到这儿还不够,像作者在书当中就有旁征博引,古今学者对正义的论述,但这个实在太庞杂了,我们就不引用了,我们只是看作者从中研究到了啥?
那么他就发现这些学者有这么一些共同的研究点,第一,就是认为这个正义它是一种社会德性,就说它的主要任务是干嘛呢,是广泛的分配权益,就是社会上每个人他付出了相应的劳动,然后就应该得到他所应得到的东西,其次,它还意味着把同等的待遇给同等的人。
第2个维度正义的观念与理论。作者考察古今中外学者的理论共提炼出了6种类型。第1种类型,强力正义观。这种观念就是说是透过公开或者隐蔽的强制力量或者说暴力力量来确定正义。当然这种强力有可能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也有可能是多数弱者的力量共同协作起来,构成一股强力。
第2种类型, 功利正义论。也就是说只要是能够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制度,就被认为是正义的制度。第3种类型,契约正义论。也就是说人是透过自己的理性自我立法,然后去构建起彼此的契约,最终去确证正义。第4种类型,自然正义论。也就是这一派的观点认为我们不需要契约的中介,因为这个正义直接源自于自然法,我们直接从自然法来确定正义就OK了,他们认为这个正义是普遍,永恒,绝对的。
第五种类型,神学正义论。他们就认为这个正义是来自于上帝,来自于神。托马斯·阿奎那将之分为4个类别,第1个类别是永恒法,也就是上帝支配万事万物的话,第2个类别是自然法,也就是上帝支配理性人类的法,第3个类别是神法,也就是圣经的那些语录,就是是对抽象自然法的具体话语补充,第4个类别是人类社会组织所构建的法律。
第6个类型,天道正义论。这个就是我们一般都会很清楚明白了,就是说什么老天爷不公平啊,就是这些思想观念,当然这是比较通俗的说法,那像这个如果引经据典的话,比方说这个荀子说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等等。
第3个维度,正义的原则。对于正义的原则,作者主要借用了罗尔斯的观点。在罗尔斯看来就是符合正义原则的两项基本要求,第1项基本要求就是平等的对待与尊重所有人的自由,无论是所谓的言论自由,人生自由,还是信仰自由等等。第2项基本要求,就是在社会公平的机会之下,去关怀那些在社会经济领域境遇比较差的那些人。当然这个里面还有就是对罗尔斯第2项原则的争议,这里就不展开了,然后作者在这里面也谈论了自己认为的生存,自由平等的原则这里也不展开了。
最后简单展开一下就是对基于平等理念之下的三个正义原则的优先级次序,第1项,就是对生命平等的关怀,第2项,就是对公民自由平等的尊重,第3项,对经济利益平等分配的关怀。
我们再来看本书第九部分全球伦理的思想内容,第一个维度,全球伦理文本宣言。这个指的是1993年世界宗教议会通过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作者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就是在今天全世界大家想要去达成一种基本的共识,想要去遵循一些最低限度的底线伦理,那么这个宣言呢,希望全世界各国都能够将这个上面所开列出来的道德规范原则,能够成为大家交流合作的底线伦理。那这个上面的一些宣言有哪些内容?比方说不能欺骗,都是这些最基础,最低限度的标准了。
第2个维度,全球伦理能否普遍化?对于一个伦理道德能否普遍话,可以借用康德提出来的可普遍化原理来作为确证,但是在作者看来,这个可普遍化变的原理并不是说能够普遍化的原则就是道德原则,而是说凡是不能普遍化的准则都不适合作为道德原则。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2点,就是这个准则一定是所有人都能够去遵守的,其次就是所有人的道德地位都是平等的,也就是说这个人在这种情况之下运用这种原则是可以的,那么另外一个人在类似的情况之下去运用相同的原则也是可以的,那么才能够适合为道德原则,这是构建全球伦理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3个维度,持久和平能否可能?也提到了康德的一些思想观点,比方说康德提倡的,就是说不能够以武力去干涉其他国家等等一些原则,同时呢,也提到了康德认为,就是一个国家需要建立起共和制,康德认为的共和制就在于这个国家是不是立宪的?这不是法制的?是不是共和的?是不是行政与立法权力分开的,是不是基于权利原则所构建起来的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
那么当国内是这么一个共和情况,国际上又遵循康德提倡的那些原则,那么有可能就能够达成持久和平。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去查阅康德认为的永久和平条款。在作者看来可能对战争的此根本性约束还是在于全世界各个组织能够达成最基本的底线伦理共识。
行文至此,已近尾声。在个人看来,这本书当中涉及的伦理学原理知识非常之多,实际上作者是说,不仅是从原理抽象的层面来看,也会从具体实践的层面来谈,但是显然在这个文章当中,这个具体实践层面的谈论的要稍微少一些,那么所以说对于我们这些如果对伦理学一些相关的学术观点还不是那么的了解,还处于陌生地带,那么可能理解起来还稍微有点困难,不过这也没关系,就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去挖掘作者在书中提到的那些伦理学家的思想资源,进一步去纵深式的研究伦理学的思想。
当然还有一个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还得从自己日常生活当中或者说从自己观察到的网络现象当中,网络信息当中去创造性地灵活运用自己所理解和掌握的伦理学思想,这样才能够去将学科思想转化成自己的智慧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读八十九|伦理学是什么?【1】
导读八十九|伦理学是什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