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楼上》:看社会转型时的知识青年,读懂鲁迅的忧患意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的文章总在细微处看深刻,在无意中看深情,鲁迅可以说开中国现代文学之先河,它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时永远以一个革命者,思想家的角色。

每每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总是会被文章的语言和情节所震撼和打动,我读鲁迅的文章,一定不会太快,他的横眉冷对是融入到字里行间之中的,每一个字都可以代表他对人物的态度和思想。

鲁迅的文字用墨不多,但是每一个字的运用却异常自如,可以最准确的表述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刻画出最引人深思的主人公。他可能永远也不会想到,在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会有如此之多的人对他的著作爱不释手,反复品鉴,鲁迅的文章真的堪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座高峰。

在当时的黑暗的封建社会末期,纲常礼教,神鬼论等封建元素已经束缚国人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社会封闭,人民的精神依然受着封建思想的重压,尽管有着向西方欧美制度看齐的新青年,但是依然难以逃避中国的现实,最终不得不屈服于黑暗。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就是这样一个受过新思潮的影响,也有过救国的理想与抱负,可是最终却是与整个世界同流合污,变得敷衍了事,麻木不堪,最终也是沉沦在黑暗的漩涡里,难以自拔。



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

全篇总共分为吕纬甫的三个故事展开:

第一个是吕纬甫回到S城的原因——为了给死去的弟弟迁坟,这其中又有几个细节很值得深思,首先,“可怜的坟,两年没有培土,也平下去了”,那么弟弟的坟头已经平了,如何能判断挖的地方就是弟弟的坟墓呢,可见他其实也不是很清楚的,这样一来就有了一定的讽刺元素。其次,在对着土工下命令的时候,鲁迅这样描写:“决然地指着他对土工说:掘开来。......,这命令也是一个在我一生中最为伟大的命令。”一个知识分子,只有在对着挖坟的土工面前才能得到一丝的满足和自豪,可以说只一句话很是戏谑。最后,我们知道他并没有找到兄弟的骨殖,按照常理他完全可以卖掉棺材省点钱,毕竟他也不宽裕,可是他却将埋弟弟的泥土放到了棺材里,更显得荒唐,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可以让母亲得到宽慰。一个敷衍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个是吕给阿顺买了一朵剪绒花,可是呢在他得知阿顺已死后便把剪绒花给了他的妹妹,原因竟然也是为了敷衍母亲,在这个情节中,引人深思的人物是阿顺,在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来,阿顺是一个善良孝顺的女子,但正是这样的女子,却被伯伯长庚来硬借钱,最终病死。这也就是说善良的人在当时的社会当中找不到出路,只有死路一条。

第三个是在闲谈中了解到吕纬甫还在教“子曰诗云”,原来是一个探讨中国革命改革的先进知识分子,最终也落得沉沦在社会之中。鲁迅很擅长运用情节的反差来表现人物的悲哀。



压抑灵魂的自然状况

S城的景色(开头):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结尾)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从这两处自然状态不难看出,鲁迅描绘的自然环境是一个下雪的下午,天色阴沉,各类生物都好像被冻结在这样寒冷的状态下,这样的冬季不允许他们焕发生机,我们不难想到,在当时的社会当中,封建势力的压榨与剥削,封建思想的灌输与熏陶,已经将整个社会渲染的异常沉闷,闷得人喘不过气来,世间大众的灵魂都在重压下难以释放,读来给人一种沉闷的调子。

除此之外,本文还有一处关于酒楼脚下的描写,这时候,鲁迅还未见到吕纬甫,因此这处描写与上述两处很不一样,天地苍茫间,却存在凌风傲雪的红梅花,且开得正艳。让人不得不想到社会中无数个和封建势力所对抗的青年人,也表现出了作者其实还是对革命有着乐观积极对抗的态度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得满空如烟雾。

可是当他与吕纬甫一番谈论之后,发现具有革命情怀的知识分子毕竟还是少数,心头难免有失望的笼罩,因此,才会写出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被纯白的罗网似的雪所笼罩。

最后向大家分享鲁迅先生写的一段话,也是道出了人生的某些内涵。

“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

但南来又只能算是一个客子,

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

这里的柔雪又是怎样依恋,

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酒楼上》:看社会转型时的知识青年,读懂鲁迅的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