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香雪海之路

香雪海座落在苏州西厢的光福镇。是中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

从胥口镇出发到光福小镇,马路宽阔,人少车少,方便开车。

这也是我向朋友极力推荐苏州西厢几个小镇的理由之一。因为,现在的著名景点大多已经人车为患,不免令人游览兴致大打折扣。

从胥口镇到光福镇,几条马路的名字非常特别——蒯祥路、子胥快速路、孙武路、炙鱼路。

子胥快速路和孙武路,都不难让人联想到伍子胥和孙武。用这两位名人来命名这里的马路再恰当不过了。这两位历史名人都曾在苏州西厢这片土地上留下过重要的足迹。

蒯祥路,用苏州“香山帮”匠人代表人物蒯祥命名。这位胥口镇人士在中国园林史上留下极为光辉的一页,只不过好多人对他并不熟悉。好在他的众多作品还留存在世。他的著名建筑作品之一,想必每个中国人都知道。

北京,天安门!就是这位蒯祥设计的。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要修建一个能够代表中国园林艺术的作品“明轩”。作为蒯祥后人的“香山帮”匠人应邀赴美,受到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接见。

炙鱼路,这条路的名字与春秋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厨子有关。

吴王阖闾密谋刺杀吴王僚,经过伍子胥推荐,擅长烤鱼的专诸来到吴王阖闾面前,只不过当时这位吴王还没称王,大家都还熟悉地称呼他为公子光。公子光想必也没有王的威严,大家还能平等地坐在一起吃着烤鱼,喝着香甜的糯米酒开心地玩耍。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某个夜晚,就在这太湖之滨,明亮的月光下,公子光和伍子胥、孙武、专诸等人吃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烤鱼。这只烤鱼也改写了吴国的历史。


据说,专诸刺杀吴王僚的当天下了一场大雨,大雨过后天气转晴,一道长虹起于太湖之滨,一直贯穿了高挂在姑苏城上空的太阳。


还没等吴王僚品尝完美味的烤鱼,专诸一把将“鱼肠剑”从烤鱼的肚子里面抽出来,轻描淡写地一挥,作为四大名剑之一的“鱼肠剑”就将吴王僚的厚重铠甲划开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吴王僚也就一头栽倒在冒着热气的烤鱼旁边。

吴王僚的侍卫们一拥而上,也将专诸剁为肉泥。今天,在苏州阊门内还有一条小巷子,叫做“专诸巷”。


苏州历史上肯定有过一段流行吃烤鱼的历史,不过,今天在苏州再也见不到香味扑鼻的本地烤鱼了,取而代之的是“采芝斋”的甜糯和精美。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光福镇其实就座落在“香雪海”之内。从镇驻地出发,沿着山边的邓蔚山路西行,拐过一道弯就到了“香雪海”。作为中国四大赏梅胜地的香雪海在历史上极为有名。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多次来此赏梅吟诗,现在还存有乾隆御碑一幢,其余都毁于战火。

说到战火对文物的毁坏,站在光福的土地上,不得不说到一位传奇人物——潘达于。因为潘达于曾经在此度过一段艰难岁月。

潘达于本姓丁,后嫁入潘家始姓潘。



这个潘家是苏州四大望族之一,祖上官至清代军机大臣,因此潘家也有机会得到两件国宝级文物——大克鼎和大盂鼎。大克鼎和大盂鼎连同毛公鼎,号称“海内三宝”,是青铜器的标志性国宝。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年仅20岁的瘦弱的潘家儿媳潘达于本来已经逃到光福镇避难,但是为了保护这两件国之重器,她带着几位亲戚,冒着生命危险回到苏州城内的潘家大院,趁着夜色,将两件国宝藏于家中地下,并故意将屋顶拆塌。就这样,直到解放战争结束,这两件国宝才重见天日。

1951年,在上海弄堂从事着简单工作的潘达于命令家人将两件国宝捐献给上海博物馆。当时接管大上海的军政委员会奖励潘达于2000万元(大约合今天2000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但是潘达于又将这笔巨款捐献给了国家,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大克鼎

1959年,大盂鼎应征北上进入中国历史博物馆。大克鼎留在上海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大盂鼎

2004年,大盂鼎回到上海,回到大克鼎的身边。这是上海博物馆专门为了祝贺捐献国宝的潘达于老人而举办的特展。年届98岁高寿的潘达于在子女的搀扶下,绕着两件国宝走了大半圈。这是这位传奇老人50年来第一次看到两鼎合璧。

2007年,潘达于去世,享年101岁。

你可能感兴趣的:(通往香雪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