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一棵松?——《谈美》笔记一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香港大学毕业,后在英法留学八年,回国后任北大西语系教授。

《谈美》是1932年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美学入门书。

他还有一本书叫《谈美书简》,列入了“新课标”对中学生推荐,《谈美书简》写于1979年,正值拨乱反正之时,书中掺杂了许多政治话语,让人望而生厌,远不及其年轻时所写的《谈美》,言语平实真挚,用和朋友谈心的方式娓[wěi]娓道来,道理讲的通透。

我对美学这门学问是望而生畏的,也不想去啃大部头的专业著作,仅就《谈美》这本小册子,做做笔记,随手所书,也是提高美感的一次努力。

朱自清先生序

新文化运动以来,各种文艺理论嘈杂不清。

徘徊于美感和快感之间,考据批评与欣赏之间,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时常自己冲突,自己烦恼,而不知道怎样去解那连环套。这部小书就是帮助你走出迷途的。

作者指出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一半在物,一半在你。

本书引导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中。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匆匆》、《春》、《荷塘月色》脍炙人口。

开场话

从写《12封信》之后,中国历经事变,日本出兵东北,轰炸淞沪,在纷乱的时局中,你们所需要的不是一盆八宝饭,而是一贴清凉散,我决定来和你讲美。

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生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

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

朱先生写作本书时正值日本入侵东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夜。要用“美学”来救中国,也是不可能的,能救中国的,只有国人的奋战。

审美的需求是要建立在生理需求满足的前提下的。

马斯洛1943年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的五级层次,通常被描绘成金字塔的结构。从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

后来又把需求层级扩充,但旧版的流传较广泛。

怡情养性,放在今天看倒是挺合适的,习美以脱俗。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棵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有几分主观。

木匠眼中的古松是木料,植物学家眼中的古松是针状、球果、四季常青的植物,画家眼中——他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个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个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感的态度最大特点是——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美是事物呈现形相于直觉时的特质。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从三个角度看一棵松,得到的结果不同,说的很透彻。

美是无用之用。“有用”的东西——财富、名利、得失、成败,人纠结其中,便有无穷的烦恼,而看似“无用”的东西——一幅名画、一件文物、一首乐曲,才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欣赏一棵松?——《谈美》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