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磨课之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与价值,已经成为普遍共识,但是,我想仍有再谈乃至反复谈的必要,所以,以下我就围绕“磨课”、“素养”两个关键词再来谈一点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用“享受”的心态经历磨课的过程
执教各级各类公开课,汇报和展示个人近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对学生实际的理解与把握,对课堂教学的驾驭与调控,是实现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必由之路。
围绕一节公开课的产生,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且不同阶段又有不同的工作重点。
阶段之一:设计教学。
无论是什么级别的公开课,第一步都是从自己的独立设计开始。或基于指定课题,或基于自主选择,确定教学内容,再按照教学范式,划分教学环节,最后确定每个环节的内容,并根据不同内容选择和赋予不同的教学方式。在这个环节,为了把一节课上好,通常都要往回走几步寻找知识基础,再往前看几步瞭望发展方向,从而以这节课为圆心画出一个或大或小的圆。虽是一节课,但其涉及到的范围又远远不止于一节课。
阶段之二:演绎设计。
教学设计完成以后,是否如预想般与学生学情匹配,从而能够取得如期效果呢?还需要经过课堂教学的检验,也就是要经历设计的演绎阶段。
这个环节,少则一次,多则数次。因为在将教学设计转化成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总会发现这样那样与预想不匹配的地方,需要基于学生的实际表现再做修改和调整,因此,这个环节必不可少。
阶段之三:修改完善。
在教学设计试上以后,一般会出现如下两种不同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学生表现在原有设计之下,表明设计已经高于学生学情,需要重新按照学生实际学情,降低难度,优化细节,保证效率。
第二种情况是学生表现在原有设计之上,表明设计已经低于学生学情,也需要按照学生实际表现,提高难度,拓展宽度,保证获得。
无论是上述第一种情况,还是上述第二种情况,为保证及时性,都需要做到及时修改。一般都应在试上结束当天之内即完成。
阶段之四:公开展示。
试上之后,已经对如此设计的教学效果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对如此设计的实际演绎有比较清晰的把握,便可以进行公开展示了。虽说公开展示因有试上做保证,但是,因为课堂教学的特殊性,总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在试上时未曾遇到的问题,需要从容应对,适时引导,巧妙化解。
阶段之五:分享意图。
在公开教学之后,还有组内研讨。首先由执教者面向全体同事进行包括设计意图的说明、实际教学情况的概述等在内的说课。通过说课,与组内同事分享设计意图,探讨教学困惑。如此过程,于执教者自身而言,是一次极好的可以促进自己表达,并通过表达加深对“教什么”和“怎么教”等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的过程。
阶段之六:反思得失。
组内研讨的时候,与组内同事分享设计意图,是课后完整回顾反思的发起,此后,还需要独立在此基础上,比较仔细、比较完整地回顾磨课、上课乃至研课的整个过程,分析得与失,总结成与败,为后续教学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固化有益做法。在推动课堂教学的同时也促进自身的教学反思。
二、用“收获”的姿态静待素养的提升
经历磨课的过程,能够发现教师的素养也已经在此过程中得到提升,且经历不同阶段,能有不同能力重点得到提升。
收获之一:锻炼和提升文本解读和材料整合的能力。
在自主设计教学,完成备课的过程中,因为要解读教材,于是便有了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因为要以一节课为圆心,准备一个圆的内容,于是便有了教师对不同文本,不同教学材料的整合,也就有了材料整合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此能力属于教师阅读能力的范畴,在愈加提倡学生阅读,对学生阅读能力考察比重越来越大的当下,教师阅读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具有尤为重要的提纲挈领般的意义与价值。
收获二:锻炼和提升设计演绎和课堂调控的能力。
将教学设计从纸上意图转化成课堂行为,需要有相应的理解能力与调控能力做支撑,于是,经历试上,就是对教师上述能力的极好锻炼。
为确保试上有所得,教师需要一边展开教学,一边对照意图,以便发现差异,可以课后及时调整,如此过程也就对教师的对比分析能力有一种强化和提升。
收获之三:锻炼和提升调整完善和优化设计的能力。
经过试上,发现了差距和问题,能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对教师调整完善已有设计,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的能力的考验。经历如此过程,能够使上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比如,原来创设的情境,不符合教学舆论要求,需要更换,换成什么样的情境呢?需要教师有相应的储备,以便能够及时找到可以替代的材料。
收获之四:锻炼和提升课堂掌控和适时干预的能力。
在正式公开教学时,因为有众多听课教师与上课师生同在一个课堂,所以无论是上课教师,还是上课学生,都会有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此时,上课教师能否淡定自若,游刃有余演绎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课堂学习,并在遇到非预设问题时可以灵活应对,则是对教师课堂掌控能力和适时干预能力的检验。经历这样的过程,同时也就实现了上述能力的提升。
收获之五:锻炼和提升外化设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在课后研讨时,执教者需要向组内所有老师分享围绕本节课的设计意图,这对于执教者而言,也是一个提升外化设计,清晰语言表达的过程。为了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并通过分享,不仅帮助组内所有同事都能了解自己关于本节课的设计意图,还能借由一节课的设计与呈现来向所有组内同事表达和传达自己的教学追求,是每位执教者赋予分享环节的任务。任务完成的过程,便直接指向教师能力的提升。
收获之六:锻炼和提高回顾反思和物化成果的能力。
尽管在研讨环节,已经口述设计意图,但是完整的备课、磨课、上课、研课过程仍需借由文字来做另一种形式更加深刻的反思和更加久远的沉淀。
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与自己对话的过程。经历如此过程,可以收获反思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提升。
磨课过程,凡为教师,人人经历之,意指素养提升之收获,人人皆可有之。
虽已是老生,但却需要长谈。因为每年都有新面孔,即便已经不是新面孔,也需要不时强化,以巩固认识,形成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