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没吃过那些代言节日的食物(原创)

昨天端午,媒体上一定有很多端午由来、端午风俗、端午活动、端午食材等方面相关的文章。当然,疫情中的端午,让人心中别有一番滋味。我若是复制粘贴那些网上百度来的文字,就不叫坚持原创了。以我这暴脾气,本没必要写这种特殊时间节点的应景文章,写了,就一定是有感而发,不吐不快。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以上为题外话。

还得从我小时候说起。我小时候,端午节和中秋节一样,在一年的节日中是个尴尬的存在。学校好像并不放假,在农村这两节也正是农忙的时节,很多时候就自动忽略了。在那时的农村,其实一年也就过一个大节——春节。元宵节因为紧邻春节,过得稍微正式一些,也不过是热闹春节的尾声了。

元宵节吃元宵(南方叫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这在现在看来天经地义,如果我告诉你我是在最早上初中、最晚上高中时才吃上这些代言节日的食物,你一定不会相信。

那么我小时候这三节吃什么呢?饺子。

没有一顿饺子安排不了的节日,如果一顿不行,那就两顿。对于地道的北方人来说,印象中好像没有不吃饺子的节日。

包饺子虽然麻烦,但对于那时候拥有大把闲暇时间的人们来说,时间是他们唯一富有的东西了。那时节肉都是凭票供应的,好不容易搞到手的一斤肉,拿来红烧,一人一口,刚把馋虫勾上来就没了,这不是害人吗。包饺子则不一样,一斤肉包一个人吃的饺子也行,包二十个人吃的也没问题,至于吃到吃不到肉,吃到就当中大奖了呗。古人云“三月不知肉味”,我小时候可是一年都不知道肉味儿啊。

扯远了,不说饺子,再说说为什么那个时候吃不到这些代言节日的食物。

还真不是钱的问题,那时候你就是有钱,也不见得就能吃到想吃的食物。有很多老人,临近走向另一个世界的时候,想吃一口特别想吃的东西,可就是买不到,只好带着遗憾上路,也给儿女心中留下深深的愧疚与悔恨。对于现在运动手指就能买遍全国乃至全球的人们来说,那个并不遥远的过去,竟变成如此陌生以至于不可思议。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下边就以端午节的代言食物——粽子说道说道。

一是物流运输业不发达。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高速公路网,而国营的铁路主要以运输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宗货物为主。郭冬临有个小品《有事儿您说话》,他扮演的硬撑门面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的小人物,最后就崩溃在科长让他联系车皮上。物流运输业不发达,别说做好的粽子卖不出去,就连原材料也运不进来。做粽子用的糯米,我们称之为江米,并不产于或很少产于以小麦为主要作物的北方。我们那地方连水稻都少种,况江米乎。米可以用北方产的大黄米代替,可包粽子用的粽叶,就纯是南方特产了,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这东西究竟是竹子叶还是另一种植物的叶子。更何况,运输和储存做好的粽子,还要冷藏,这对于当时的条件来说,就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二是制作技术不发达。当时制作食物,除了挂面,基本上全靠手工。村里有个挂面厂,我会在厂里看和面、擀皮、压面全套机器制作过程,一看就是一天。机器包的饺子出现的时候,人们争先恐后地想尝鲜。当时做这些不易保存的食物,基本上是纯手工现场现做现卖,这也就限制了制作规模,作坊式经营,无法扩大生产。

三是通信技术不发达。即便上述两个难题解决了,如果没有发达的通信技术,信息无法及时流动与沟通,也没有人敢贸然大规模投资上述产业。粽子这东西,基本是做出来就得卖出去,没有信息,盲目生产,做好了卖不出去,全砸手里,赔了本,连吆喝都没赚来。

基于此,当时的食品业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手工生产、现做现卖,辐射面不超过二三十里。集市是最好的经营场所。不是集市时间,你想吃些特殊的食品,一要知道哪个地方有制作和销售的,二要知道是不是日常总会有售,三要有交通工具去那个地方将它买回来。若不是馋疯了,相信瘾君子都懒得费这么大劲。

在节假日能能够买到这些代言食物,还是在超市大规模兴起之后。一到节日,这些代言食物就迎来了大促,超市里全是这些食物的广告。而在节日过后,这些食物便无人问津了。其实食物什么时候吃不行,干吗非得在某个节日吃某种食物。于是经过商家长时间的洗脑,汤圆、粽子、月饼也放下节日代言的身段,在寻常日子走入寻常百姓家。

现在的孩子,没了在某个特殊的节日对某件特殊物品的期盼,我不知这是否为现在孩子的幸运。但人生中总要有所期盼,人会在将期盼变成寻常的过程中得到成长,世界也会在将一件件期盼变成寻常中得到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小时候没吃过那些代言节日的食物(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