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之八习得攻击行为实验

习得攻击行为实验

1961 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项心理学史上非常有名的实验,这个实验主要研究儿童如何习得攻击行为。进行这次实验的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还有班杜拉的助手罗西亚·罗斯和希拉·罗斯。通过这个实验,班杜拉认为攻击性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我们人类的一些攻击性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习得的,即使没有经过强化也会产生。

实验过程

班杜拉从这个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中挑选出了 36 名男孩和 36 名女孩作为实验的对象。这些儿童的年龄在 3 到 6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4 岁左右。这 72 名儿童被分成了 3 个小组,其中 24 名儿童被安排在控制组中,这个小组中的儿童不会接受任何榜样的影响。剩下的 48 名儿童则被分为 2 个小组,其中一组接触具有攻击性的榜样,另一组则接触不具有攻击性的榜样。并且这 3 个小组中的男女孩的数目是相同的。

接触具有攻击性的榜样的一组的儿童和成年人引到活动室内。儿童被安排在活动室的一角,而那个成年榜样则被安排在活动室的另一角,成人榜样的桌子上面有一套儿童拼图玩具和一根木棍,还有一个 1.5 米高的充气芭比娃娃,儿童的桌子上土豆印章和一些颜色艳丽的贴纸等。一分钟过后,具有攻击性的成人榜样开始用那根木棍暴力击打芭比娃娃。班杜拉要求攻击性成人榜样首先把芭比娃娃放在地上,然后坐在芭比娃娃的身上,并且反复用手拽芭比娃娃的鼻子。再把芭比娃娃用力拽起来,用木棍敲打芭比娃娃的头部。最后把芭比娃娃用力抛向空中,等芭比娃娃落下后,再对芭比娃娃拳打脚踢。这个连续 3 次,其间还需要伴有攻击性的语言,持续 10 分钟左右。

接触不具有攻击性的榜样的一组的儿童和成年人同样引到活动室内。所有的物品和玩具与攻击组的相同,但是成人榜样自始至终都在玩拼图,根本不理会芭比娃娃和那根木棍。十分钟之后,实验结束。然后三组儿童被实验者带入到另一个活动室内。这个活动室内有许多非常吸引儿童眼球的玩具,例如火车模型、飞机模型、玩具车和玩具娃娃等。这个实验步骤是为了测试儿童们的攻击性反应。

这个活动室内有许多玩具。但是这里的玩具分成两类,即各种攻击性的玩具和没有攻击性的玩具。具有攻击性的玩具包括,芭比娃娃和木棍,还有两支掷标枪和一个上面画着人脸的系绳球。没有攻击性的玩具包括各种蜡笔和纸张、两个玩具娃娃、各种小汽车和小卡车、一套茶具以及各种塑料制成的动物等。每个儿童会被安排在这个活动室内玩耍 20 分钟。

实验结果发现,那些被安排看到成人榜样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统计结果显示,男孩平均有 38.2 人次模仿了身体攻击性行为,而女孩平均有 12.7 人次。在语言攻击上,男孩的模仿行为有 17 人次,女孩有 15.7 人次。而那些被安排在成人榜样没有攻击性行为的活动室内的儿童以及不接触任何成人榜样的儿童,几乎没有出现身体攻击和语言攻击。

在实验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一共有 8 种反应,其中 4 种最为明显:第一种,对成人榜样的完全模仿,例如首先坐在芭比娃娃身上,拽芭比娃娃的鼻子,然后用木棍击打芭比娃娃,最后把芭比娃娃扔到地上,并且拳打脚踢。第二种,做出语言攻击。第三种,对芭比娃娃以外的玩具进行攻击。第四种,与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完全不一样,是自发产生的。

在这个实验结束后,班杜拉和他的助手继续研究习得性攻击,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电视或其他非人类攻击榜样对被试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真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影响最大,而影视作品中的攻击性行为影响位居第二,卡通片中榜样的影响位居第三。虽然电视暴力并没有真实暴力对儿童产生的影响严重,但是总比无榜样或者无攻击性榜样的影响要明显得多。

班杜拉研究还发现,如果实验者在榜样施加暴力行为后,给榜样一定的惩罚,那么儿童就会避免出现暴力行为。相反如果榜样的暴力行为得到了奖励,那么儿童则会模仿暴力行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学实验之八习得攻击行为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