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7日,一场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大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人类围棋棋手柯洁与人工智能机器AlphaGo的围棋对决中,用尽全部脑力与战术,依旧以0:3的比分惨败。这场大战引发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大讨论,人工智能到底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其实这几年,我们已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汹涌浪潮,足不出户,动动手指,一份外卖就送上门;“路痴”出门再也不用担心迷路,下载个APP,到哪里都有语音播报,共享单车随时随地无缝对接;淘宝、京东你喜欢什么它就推荐什么,大数据比你还了解自己。
人工智能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担心,人类是否会在这场无声的博弈中被远远甩开?身边越来越多的重复性工作开始被代替,流水线上的装配工人、客服、快递分拣、翻译等等首当其冲,无人驾驶也在不远处向我们招手。借用李开复的“五秒法则”来解释,一项工作如果能够在五秒钟之内针对问题作出相应的决策,那么,这项工作未来就很有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现在看看你的工作危险吗?想要不被代替,人类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时刻保持旺盛的情感与源源不断的创意,用聪明的大脑驾驭人工智能,而不是成为人工智能的奴隶。
提到大脑,我们每天都在使用,但人们最缺乏了解的也是大脑。人类的大脑无比神奇,既可以创造出数不清的文明又能制造出可怕的烦恼和灾难。为了更好地读懂大脑,在伟大的爱因斯坦去世后,病理学家托马斯·哈维未经授权许可,便偷偷取出了他的大脑。他捧着爱因斯坦的大脑犹如稀世珍宝。他坚信,在这两磅半的神经组织中,肯定隐藏着那最伟大的精神创造力之谜的钥匙。据研究表明爱因斯坦的大脑只开发了10%,人类的大脑还是一片等待开发的处女地,吸引着无数的痴迷者去研究和探索。
《认知迭代:自由切换大脑的思考模式》的作者卡罗琳·威廉姆斯就是这样一位践行者,对揭开大脑的奥秘无比热情。为什么大脑会时而专注时而走神、发呆?如何摆脱焦虑的循环?大脑真的能够重塑吗?带着这些问题,做为一名英国科学记者、编辑,卡罗琳决定亲自实验,寻找答案。自身注意力不集中带给她很多烦恼,于是她就想从这一点开始改善。为此先后拜访了哈佛大学、纽约大学、伦敦大学、牛津大学等知名机构的专家和学者,希望通过现代科学的方法,克服分心和压力,以获得长时间的平静与专注。在经过三天枯燥而成绩令人绝望的训练后,卡罗琳突然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得到了强化。
她自己都没想到,注意力仅仅是个开始。在接下来的一年多里,她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尝试了不同的干预措施,寻找到自己缺失的方向感,改掉了不健康的焦虑习惯,提升了令人尴尬的数学技能,而且还深入探寻了大脑里更神秘的角落——创造力和时间感知。卡罗琳·威廉姆斯将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了详实的记录,写成《认识迭代》这本书。希望能为有着同样困扰的人们带来启发。生活中你是否也有同样的烦恼呢?下面我们从职场中最重要的三项能力一一讲解吧:注意力、控制焦虑和创造力。
一、注意力
网络时代,注意力是稀缺资源。明明手上有一大堆事情要处理,但你刚做了一会,就走神了。微信、QQ、电子邮件,不断地打断我们的注意力,碎片化阅读造成了知识的断层,快餐文化兴盛,人们不再有耐心看完一篇完整的文章,只顾追逐热点。小猫钓鱼的故事,从小我们就耳熟能详,但自己在面对诱惑的时候,却无法做到专心致志。科学家认为,其实对大脑来说,注意力不集中意味着大脑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想要驾驭注意力,需要掌握几个小技巧:
1、拒绝压力。压力会在大脑中释放大量激素,告知大脑扩大注意力范围,寻找危险然后聚焦——但通常可能是完全错误的事情。
2、找一件你喜欢的事情,并保证它需要一定程度的专注,但又足够轻松愉快。可以是运动、手工、烹饪、下棋——什么事情都可以。重要的是全情投入。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给心爱的人织一件毛衣、给宝贝做美味可口的点心,看一本喜欢的书,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忘记时间的流逝,这就是所谓的“心流”状态。这样的状态越多越好。
3、冥想,无论是一直保持静坐,或者是瑜伽、散步、游泳等“运动冥想”也同样有效。
4、让你眼前的任务更具视觉刺激性,或者添加背景噪音,以最大限度地运用感知系统,防止走神。我在写作的时候经常会播放一段“雨声”“鸟鸣声”这类白噪音,大脑无法理解含义不会分神又能轻松地屏蔽掉来自外界的干扰,一举两得。
5、定时休息,最好去户外。大脑中有个“警觉周期”:我们的大脑可以保持约90分钟的警觉,接着就会走神一小会,随后周期重置。所以最好的工作模式是高强度地专注90分钟,而后休息15分钟。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运用番茄钟,每25分钟停顿5分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调整。需要注意的是,休息时必须完全脱离你正在做的事情,听听音乐或者做做运动是最好的选择。
6、运动和洗热水澡,提高体温,有助于短时间内获得专注。研究表明只要人体体温低于37度,就很难集中注意力,所以上午10点——12点,下午3点——6点是最高效的专注时间。
7、我们维持注意力的时间有限,很可能是因为没有了动力。走神和专注都是大脑的不同状态,所以没有必要排斥走神,请轻松地拥抱波动吧。
二、控制焦虑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人是天生的乐天派,整天嘻嘻哈哈;有的人却每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想要不担心、不焦虑就真的可以做到吗?我和卡罗琳·威廉姆斯一样是个容易焦虑的妈妈,每当看到孩子有一点不舒服,立马就浮想联翩,担心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虽然极力克制,但还是无法真正地摆脱焦虑。看到《认知迭代》里的科学解释,这才明白我跟卡罗琳一样大概天生带有“忧虑基因”,焦虑真的跟遗传有莫大的关系。羡慕那些天生是“战士基因”的人,因为“忧虑基因”的人更容易产生消极偏差。
焦虑其实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本能,主要由三个因素引发,分别是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我们自己”。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我们自己”,古人对此早有明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骏马丢失不一定是坏事,带回了一匹野马也不一定是好事,塞翁的儿子骑马摔断腿,却有幸不用从军避免了战争。冥冥中从来祸福相倚,就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观察和理解。
如果要想控制自己的焦虑习惯,关键在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调整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摆脱负面偏差。
具体来讲有四种方法:
1、让注意力系统学会在环境中寻找积极事物而非消极事物。
2、改变对事物的负面解读。
3、让大脑学会权衡对同一种情况的不同解释,并做出评判:事情真的是很糟糕,还是只是自己反应过度?
4、冥想。正念,专注于当下。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有一套理性情绪行为疗法“ABCDE”理论,更简单地解释了这些概念。简单来说:一个事件A,我们会对它产生一个信念B,从而产生一种情绪或结果C,如果这个信念是不合理的,就通过D与这个信念进行辩论,通过辩论,我们就会产生一个有效的新信念E。如此一来焦虑就会大大减轻。
举个例子,孩子小学成绩很糟糕,妈妈产生了焦虑:成绩这么差,以后长大了肯定找不到好工作,会很辛苦地过一辈子。妈妈为此折磨得自己寝食难安、郁郁寡欢。这时妈妈不妨问问自己:小时候成绩差,长大了就一定不能成才吗?马云、刘强东、俞敏洪小时候成绩都很好吗?他们长大不是也做出了一番了不起的事业吗?这样转念一想,妈妈就没那么头疼了,小时候的成绩不能代表一切,条条大道通罗马,多看看孩子身上优秀的闪光点,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才最重要。
三、挥洒创意
《人是带有偏见的动物》一书中说:创新并不是指能够抢先看到最新的事物,而是能够在旧有的、熟悉的事物中发现新的价值。在马赛尔·普鲁斯特众多名言中有一句:“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探索新的风景,而在于拥有新的视野。”
创意是有源头的,想要把旧的信息以全新的方式连接起来,就必须先在大脑记忆中的某个部位储存这些信息。幸运的话,当你忙着思考其他事情时,这些遥远的信息会出乎意料地联系起来,爆发出灵感的顿悟时刻。
《哈利波特》在全球各地疯狂热卖后,作者Jk罗琳就成了媒体记者的追逐对象。记者最常问她的一个问题是:“你创作《哈利波特》的灵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从6岁开始就热爱写作的罗琳说那是一九九零年某个周末结束的夜晚,当她从曼彻斯特搭火车返回伦敦时,车上非常拥挤,某个想法突然在她心头浮现:一个男孩子起先并不知道自己拥有魔法,但却一步一步地发现自己的神奇力量。这个突如其来的灵感成就了一段了不起的事业。我们也可以在生活中尝试寻找属于自己的“神奇瞬间”。
那么到底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激发创意呢?
1、改变周围环境
2、刻意想遥远的地方
3、保持良好的心情
4、赶走焦虑
5、用一天中不那么专注的时间来进行创意思考——习惯早起的人可以在晚上进行,夜猫子则可以把创意思考的时间安排在造成。
很简单的方法,却是有效的法宝。卡罗琳·威廉姆斯按着这些技巧,写出了童话《淘气忍者笨笨》,这是一部与她之前的科普风格大相径庭的可爱作品。
四、总结
人工智能时代已来临,不管我们接受还是抗拒,都无法阻挡。我们要理解人工智能,感谢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同时做好准备迎接挑战。深度学习是一种人类必须掌握的本领,打造一颗不被代替的大脑是标配。卡罗琳·威廉姆斯在《认知迭代:自由切换大脑的思考模式》这本书的最后提醒我们,如果你想寻求通过某一种脑力游戏来掌控自己所有的大脑能力,必定会无功而返。行之有效的20分钟脑力锻炼则更好:
1、锻炼——最好去户外。
2、找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或爱好。
3、参加正念冥想课程。
4、记住,要时不时地任由思绪飘飞,以重置大脑。
5、选择某项技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练习。
6、坚持下去,很快你就会对自己的大脑有更好的理解,也能发现更直接的改善大脑的方式。
希望你明白:人工智能固然强大,而人类独有的爱才是我们生活中最需要的。拥抱生活中的美好改变,改变让生活更美好。看在上帝的份上,选择一个自己,然后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