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参言》第四十三章 明道上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参言》第四十三章 明道上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参言》上一章中韩非子告诉君主“忠论闻奸、博论内一”的听言之道。不管实话是好是坏,一定要让臣子说实话,君主才能通过“实话”来了解其奸情,同时,君主要广泛听取臣子言论,最终采纳一种主张。君主做为国事的最后决策者,事情的真实与完整性既是决策的依据,也是决策正确与否的关键。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切尔诺贝利事件,就是最开始最高决策者没有获得真实完整的事故汇报,导致救援严重滞后,酿成了世纪大灾难。

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就是科技如此发达的现在,君主还是依然要靠层层汇报上来的情况做为决策依据,可想臣子“忠论”的重要性。当然,韩非子的目的是从臣子的实话中了解其是否有奸情,察奸这本是君主的职责无可厚非。察奸也罢,获取实情也好,总之臣子“忠论”是第一步,是前提,是基础。没有“忠论”,以后所有的事情就是形同虚设。

听道,一是要听到实话,二是多听,多听的实质是听取不同的言论,本质是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人类的认知局限决定了君主必须博论内一,听取臣子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的分析和给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君主做最后的决策。听取不同的声音,本身就是一个了解真实与完整的形式与过程。在不同的博论中,也许会一个切中主题与问题实质的言论,君主通过采纳、分析、权衡,最后形成一个自己的决定,而这样的决定一般是世俗世界中的“万全之策”。既要考虑全局,又要照顾局部,既要稳定当下,又要着眼未来。所谓万全之策,也只是各方安全之策,首要是国之安全,国安则君安。

世俗世界是人情的世界,君主是人非神,这是韩非子思想的基础。首先要承认君臣是人,有人的特性,所以才会犯所有人都会犯的错误,正是基于这一点,才会有韩非子的依法治国之论。君主治国不能按精神世界宗教神论来治,必须按世俗世界的人性本质来治。欧洲宗教统治时代是暗黑时期,中国从来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宗教统治时代,统治者一旦发现宗教势力做大就会自觉地进行压制,让社会与民众永远处于世俗礼教的光明统治下。

韩非了认为“明主之道,己喜,则求其所纳;己怒,则察其所构。”意思是:明君听言的原则是,对于使自己高兴的话,就要求兑现;对于自己恼怒的话,就追究根源。这再世俗不过了,按臣子人性之理就事论事,借势发力。你说的话所提的意见,让我高兴了,那你就去实现它,让我真正高兴一下。反之,你说的话让我生气不高兴,那我就要察一察你说的是不是真的。这就是顺势而为,君主掌控局势,借臣子之势行察实之为。

求纳察构之后,韩非子的策略是“论于已变之后,以得毁誉公私之征。”意思是:等到情况有了发展变化之后再下结论,以便获取臣下是诽谤还是赞扬、是为公还是为私的真凭实据。这才是君主借臣子之言让自己喜怒再行求纳察构的真实目的。就是要获取事情的真实与完整,再对臣子的言论进行处理,就能看到臣子言论背后的真实目的:毁誉公私。在实事面前,你的悦君之言是不是真的能悦言,你的怒君之言是不是真的能怒君。你的言论是为公还是私,是真诽谤还是假赞扬。

明主之道,在于与臣同维,君主心虽尚道,但行必世俗。君主的思想与心志虽已达到“道”的境界,但行事要故做世俗,用世俗的办法获得事物的“真实”,才能真正达到“道”的境界。君主在朝堂之上要与臣子处在同一个维度,才能沟通顺畅通,否则交流都成问题,后面的事情更是无法进行。同朝为官,就要同维相和,和而不同。

【明主之道,己喜,则求其所纳;己怒,则察其所构。论于已变之后,以得毁誉公私之征。】

明道,上明天道,中明地道,下明人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者育德,器者治人。君主明道,天地相通,政通人和。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参言》第四十三章 明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