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动机
利他动机是个体不顾自身,增进他人的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心理倾向。
1. 利他行为的性质
① 利他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② 利他行为是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③ 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
2. 利他行为的原因
① 社会生物学的观点
认为利他行为并非人类所拥有,动物也有。利他是动物以个体的“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本能。
② 社会规范论的观点
认为人类道德中的一个普遍准则是交互性规范,利他是一种社会交换。
3.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① 外部因素
自然环境:良好的气候及环境使个体心情愉悦,会增加利他,恶劣环境因素会减少利他。
社会情境:
A. 他人在场: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在场人数越多,利他可能性有时越小。这是由于他人在场,导致去个性化,使个体责任意识丧失;或者个体倾向于把责任分给在场的其他人,导致责任分散,使自己的责任减轻。如果情境中出现助人行为的榜样,就会产生示范效应,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
B. 情境的社会性意义:个体遇到需要帮助的社会情境时,首先会对情境的意义和性质进行解释,判断是否属于紧急情况,是否需要介入,然后才会采取行动。在情境的性质不甚清楚时,个体往往参考在场其他人的反应来做出判断。
时间压力:个体自己很忙,时间紧张时,往往难于利他。
利他的对象的特点:与利他者相似的人(特别是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以及有吸引力的人容易被帮助和救援。
② 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A. 心境:个体心情愉悦时,对他人及事物往往有积极看法,容易利他
B. 内疚:个体因做错事而感到内疚时,倾向于做些好事加以补偿,以减轻内疚造成的心理压力,但内疚如果得到表白,心理压力减少,则会导致利他的减少。
C. 人格: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都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
③ 利他技能
懂得如何助人和利他也是重要的。救助技能与救助手段的掌握,会增加利他行为。
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社会情绪的基本类型有社交焦虑、嫉妒、羞耻、内疚。
社交焦虑
1. 定义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时,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严重时,个体每天的各种活动如走路、购物、社会活动甚至打电话都是很大的挑战。
2. 表现
① 社交焦虑的个体不仅在现实情境中体验焦虑情绪,而且在离开使他焦虑的社会情境后,还在头脑中不断分析和“回放”焦虑情境,使社交焦虑情绪获得强化。
② 个体与人交往时所伴随的生理症状有出汗、脸红、心慌等。
③ 个体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是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
3. 形成原因
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它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成长过程中经常受挫折、缺少社会支持、自我体验强烈、自卑、模仿与暗示都可能强化社交焦虑。
抑郁、酗酒、社交焦虑是三大危害人心理健康的问题。
嫉妒
1. 定义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
2. 特点
① 针对性:嫉妒总是针对具体个体或群体
② 持续性:嫉妒情绪一旦产生,就不容易摆脱,能持续影响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③ 对抗性:嫉妒者心胸狭隘,希望别人朝坏的方向发展。
④ 普遍性:嫉妒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社交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克服的。
羞耻
1. 定义
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2. 表现
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绝望等,认为自己对什么都无能为力。
3. 减少羞耻的方法
公开的情境会易化羞耻感,所以减少羞耻最容易的一个方法就是自我孤立、远离他人。人们也可通过积极努力、改善自己的行为表现来减少羞耻感。
4. 正确认识羞耻
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力量,过少或过多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
内疚
1. 定义
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2. 表现
内疚者往往有良心上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并试图做出努力弥补自己的过失
3. 正确认识内疚
健康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报警器”,是人类良心的情绪“内核”,过多或过少的内疚感都是不健康的。特别是过多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毒药”,不利于身心健康。
学完 2.10—社会心理学已完成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