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西方神话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万神之王宙斯给了潘多拉一个充满罪恶和黑暗的盒子,让她将这个盒子送给她的丈夫。
而且,宙斯还万分叮嘱,千万不能让人打开这个盒子,这是“禁令”。
可是,得到盒子后,生活幸福的潘多拉总感觉生活缺了点什么,于是乎好奇心大发,便不顾宙斯的“禁令”,打开了盒子,从而放出了无数的诅咒和瘟疫。
这个盒子,就是后世人们所流传的“潘多拉之盒”。
而这个故事中的人与事儿,还演化出了一个效应,那就是“潘多拉效应”,也称之为“禁果效应”。
说起“禁果效应”,其实我们大多人都会想到上帝造人说中的亚当和夏娃。
上帝告诉他们说树上的苹果,也就是“禁果”,那是不能吃的。可他们却在毒蛇和充满妖艳红色的苹果的诱惑下,出现了极大的好奇心,从而触碰到了“禁果”。
当上帝知晓这件事之后,就把亚当和夏娃驱逐出了伊甸园,让他们在人间中经历生老病死。
其实,上述这两个神话故事中的主人公,他们都出现了这么一种心理,那就是不听人劝的“逆反心理”。
02
何为不听人劝的“逆反心理”呢?
《墨菲定律》书中是这么说的,当别人越是劝你不要做什么时,你却一反常态地去做,根本不理会别人的建议。
潘多拉不理会宙斯的禁令,所以她放出了这世间的邪恶和诅咒。
亚当和夏娃因为受不住苹果的诱惑,所以偷偷地违背了上帝的指令,从而让他们落入凡世。
说到底,这就是人的“好奇心”在催动着“逆反心理”的出现。
就像在学校里面读书的学生,当他们听到老师对他们的劝告时,他们一般是不会听的。因为他们的好奇心会让他们突破规则的限制。
曾有一位爱踢足球的学生,他每一次踢球都容易把球踢到教学大楼的墙壁上。
因此,他的老师便严肃地跟他说,以后不能把球踢那么高了,这容易让球碰到窗户的玻璃。
当老师认为学生已经听懂了他的建议后,他也就欣慰地笑了。他心想,以后这种麻烦事就不会出现在自己的教学班上了。
可是,这位学生却不是这么想的。在他看来,自己没试过把球踢到窗户上。因此,他决定要尝试一番。
过了两天之后,某课室外的两块窗户玻璃碎掉了。而破坏者,就是这个学生。
03
在心理学上,这种不听人劝的行为,其实就是“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体现。
你不禁止我做这件事,那我就有可能不做。可是,一旦你禁止我做这件事了,那么我肯定是要做的。
这一种情况,其实经常在我们的身上发生。
小时候,父母经常劝我们要好好读书。可到最后,大多人都选择违抗这样的建议。
当人逐渐出了社会之后,某些同事劝我们不要做这件事,可我们认为这是同事“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而已,因此我们不会去理会。
在这个时候,人的错误往往就会出现。
因为这世上所有人都是抵抗不了“禁果”的诱惑的,除非他们真正明白“禁果”的危害。
有心理学家认为,只要人明白了这件事的利弊之后,那么这个人无论有多好奇,都不会做这件事的。
而还有一部分心理学家认为,不管人知不知道这件事的利弊,一旦他们有了欲望,有了对这件事情的兴趣,那么禁果效应是不可避免的。
其实,这种情况是要分人的。那些自制力较强的人,也许他们能够更好地坚守自己的原则。可要是遇到一个毫无自制力的人,那么你越是禁止做这件事,人越是会去做。
04
对于“禁果效应”,大多人都认为,它就是一种不良的心理,该要适当地调节和禁止。
如果这么想,那么禁果效应的影响将会再次发生。因为有些事,那是禁止不了的。
但是,对于我们人来说,我们却可以利用禁果效应来为我们办事,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拿一个职场中的领导来说,要是他想更好地把控下属,他该怎么办呢?
两个办法,要不就是抓住下属的痛脚,要不就是让他们诚心地效忠于自己。
如果这位上司跟下属说,你们要忠于我,忠于企业。那么,听到这番话的员工肯定会感到厌恶,从而变得不再忠心。
那么,我们就应该避免说出“禁止”类的话语,而是要把这种禁止说到重点上,让他们都知晓某些事情的阴暗面,以及某些事情的得益面。
《墨菲定律》中有言:“让别人感受到伤害的,才是最好的。”
只有你懂得用“禁果效应”让别人感觉到伤害,感觉到自己的利益受损,那他们才会对你心悦诚服。
要知道,既然禁果人人都想吃,那么就让他们去吃,然后再抓住他们的把柄,将其牢牢地把控在自己手上。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