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湖面》| 如何用“中庸之道”来化解集体中的矛盾?

网络图片

集体,是一个充满着矛盾与纷争的地方。集体的交融,也是从矛盾开始的。矛盾是促使集体融合的加速器,集体在矛盾的争斗相对平静之后,趋同归一。

矛盾是人类认知事物的客观存在,有黑就会有白,有高就会有低,有上就会有下,有前就会有后。面对同一个物品,有人会说它大,有人又会觉得它小;面对同样一件事情的处理,有人会觉得非常困难,有人会觉得异常轻松;面对同一个人,有人喜欢,有人讨厌;而对于同一个观点,更会出现有人赞同、有人反对的现象。


我们发现,矛盾产生的原因,并非来自所涉及的人、事、物的本身。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不同视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与观点,构成了一个多面立体的世界。除了非黑即白、喜欢与讨厌这两种带有极端色彩的认知外,我们不可忽视的是,还有一批人会保持中立的态度。他们时常以中庸的智慧来认知这个世界。“中庸”一词,最早由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现在,我们形容一个人处事常持“中庸之道”,也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有弹性的人。


年轻时,我们张扬个性,彰显独特,追求个性鲜明,体现个人的标新立异。年轻时,我们甚至害怕被人贴上“中庸”、“老好人”的标签,因为这实在是显得太没有个性了。当年龄稍长,经历更多一些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中庸”才是一个人个性成熟、圆融处世的大智慧,能保持“中庸”的人,心中必有大的格局。

网络图片

齐桓公还未当上齐国君王时,在莒国避难。一天,齐国的君王去世,齐桓公,也就是当时的公子小白,与公子纠分别接到齐国信使告知:他们二人谁首先出现在齐国的朝堂之中,谁便可顺利继承君王之位。公子纠的谋士管仲生得一计,带随从在中途将公子小白暗杀,随后离去。管仲本以为,为公子纠夺得君王之位抢占了先机,不料,其实公子小白早已预料到此,提前做好了防护,当时装作中箭死去,蒙骗了管仲。待到管仲与公子纠到达齐国时,公子小白已经顺利登基,成为了齐国君王,即齐桓公。


继位后的齐桓公,并未因此对管仲心生嫌隙,而是敬重他是一个忠心为主、有胆有谋的好臣子,并且重用了他,真诚地请他来辅佐自己。试问有多少人能够容忍一个曾经要杀害自己的人,每日陪伴左右呢?此种心胸与胆量,足以与后来齐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相匹配。


生活与工作中,面对与自己敌对的同事,或者那些恶意中伤自己的伙伴,你会以何种心态来面对呢?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地恶意报复?还是打碎了牙往肚里咽?在职场中,明争暗斗在所难免;在家庭中,硝烟战火也不足为奇。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难以向外人道出的辛酸与委屈。


进入社会的人,如何与同事融洽相处,获得人际关系的圆满?如何能够与家人敞开透明地沟通,彼此惺惺相惜、心心相印?这是一个社会人行走人生的考题。

网络图片

有时候,我们发现,自己想要努力工作达到一个好的结果,可是事情总是推进到某一步就无法进行了。此时的卡点往往是出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在家庭中的卡点也同样如此。好不容易有一个放松的周末,你渴望把爸妈、孩子、老公都凑到一起,办一场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可始终会出现一个不愿参与的人。他要么迟迟不到场,要么提前离开,或者在聚会中表现出一种与家人的疏离感……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出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一位同事,如果对其他人的工作都很配合,唯独在与你衔接的时候出现阻力与不顺畅;一个家庭成员,总是不愿意融入集体,而情愿一个人躲在角落……此时的你,如果仅仅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眼前事件的发生,那必然会陷入对立的愤怒或者独自的委屈之中。


“为什么某某同事每次都针对我?为什么他总是不配合我的工作?他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意见?为什么老公在爸妈面前显得毫不热情、无精打采?为什么他不愿意融入我们这个家庭?他是不是不爱我了?……”这一系列的疑问,不但不会使你的心里更好受,反而会把你引入歧途。要么会引发你与对方来一场明面儿上的“战争”,最后两败俱伤;要么会让你忍受着委屈,陷入自怨自艾的自卑情绪之中。这时,你会觉得一定是自己哪里不够好,而你并不能找到其中的根本原因。


此时,就需要以“中庸之道”的弹性思维,来看待矛盾的产生。何为“中庸”呢?即不偏不倚,在看待人、事物的时候,不带有个人的情绪和主观臆断。一方面,要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对方的行为;另一方面,还要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行为。此时,你必须将自己与他人看作是平等的,不得偏向于任何一方。不仅如此,你还可以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审视关系之间所发生的过往——即站在一个与你们之间的纠葛没有任何关联的角度,分别去看待对方和自己,做一个中立的审视。


当你去细细审视的时候,会发现,某同事不配合自己工作进度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自己平日没有觉察的一些话语,使他在大众面前失掉了脸面。也可能是因为那次在你赠送回国礼物的同事中,唯独落下了他,让他感觉到被排挤、被拒绝……回想这些细节,你才发现了你们之间工作不顺畅的缘由。


而在那场周末家庭聚会中,老公显得毫不热情的原因,也是由来已久。因为你的妈妈,总是有意无意地在聚会中提起某家的女婿怎样怎样地能干,怎样怎样地多金,这使得你老公心里有了一丝挫败感,因此开始抗拒与母亲聚会的场面。


公子小白若是不能站在管仲,或者站在公子纠的角度去理解管仲,他也不能发自内心地赏识并重用管仲,让他忠心辅佐自己,成就自己春秋霸主的地位。由此可见,齐桓公在看待人、事、物时,不但具有中庸的智慧,在处理关系与问题时,还非常具有弹性。


弹性,是一个人可以很好地融入集体的心理素养;弹性,是打破非黑即白的固化思维;弹性,是为人处世,在任何情况下都留有余地;弹性,是在人际关系中,给自己与他人都留下一个舒适空间,给予彼此尊重与选择的权利。


想要拥有为人处世中的弹性,首先要保持与对方的距离。这里不是说,与对方有疏离或者隔阂,而是将对方看作与自己一样,是独立的,是可以有自由意志选择权的个体。不要急于与对方产生任何关联,也不要急于将自己的期盼与渴求加到对方身上,更不要妄图去控制对方,这样都会使得中庸之道有所偏移。


当独立的个体,接收到了来自另一个人贸然地侵扰,要么,他会往后退缩,一次次放低自己的底线,直到失去自我;要么,他会绝地反抗这种不被尊重的侵扰。关系中弹性的融入,一定是建立在彼此尊重、互为依存的基础之上。如果一方高高在上,一方就低迁就,那就不是相互关系的自然融合。相反,它会造成一方极度自傲,一方极度压抑,从而带来情感上的疏离。


关系的融合,一定是一加一大于二。彼此在与对方的认识与交融中,都有用另一个视角看世界的机会。同时,在与对方出现矛盾、碰撞的过程中,圆满了自己内心缺失的那一部分。这时,你接纳了对方的视角以及看待事物的观点,同时,也拓展了内心看待世界的宽度与广度。


齐桓公在与管仲的相处中化敌为友,将曾经对自己最危险的人,化为身边最亲近的人。这一方面体现出齐桓公超越了个人恩怨与小情小爱,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齐桓公接受与自己不同视角的弹性思维。世界并非你死我亡,也并非除了我对就是他错。我是对的,也要容许他人也是对的,这是平等、尊重和彼此融入的开始。


想要融入集体或者让集体融合,更需要尊重个体差异、融入彼此的这一份弹性思维。愿每一位读者都能拥有更加柔软的内心、更加笃定的立场、更加弹性的思维,去欣赏、肯定与己不同的人和事。只有这样,你才会获得快乐、自在、圆满。

你可能感兴趣的:(《寂静的湖面》| 如何用“中庸之道”来化解集体中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