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看到一个话题:
在很想逃避,躲开一切的时候,你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地方是哪里?
底下的回答千奇百怪,有姥姥家门前的大坝、有曼哈顿的小酒店、还有召唤师峡谷......
唯独没有一条是,回家。
成年人的世界,是没有退路的。
感到失败和望不到头的时候,没有那个外界默认的“避风港”。
不会觉得回到有爸爸妈妈的屋子里“就这样回家好了”。
很多人并不把家当作退路,反而在低谷时,承担更多的压力来自于家庭的期望,要求和索取。
其实当你的身后空无一人,当你带上成年人的那顶帽子时,避风港,已经不再是无条件的避难所了。
要自己扛过去,不要任何人担心。
如果扛不过去,那就倒在没人认识我的路上吧。
我看到很多年轻人站在路中间,就那样站着哭。身后没有灯火,身前白雾茫茫。
来路荒凉,去路沧桑。
在北上广,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肯驻足,看到写字楼的人头攒动,看到路上疾行的白领大概都一样。
为了生活,把自己拼到透支。
每天只需要4个小时睡眠,4份“营养均衡”的外卖,就可以活力满满地工作上十几个小时。
吃着4块钱的泡面,在接到家里的电话时,也能笑着说发奖金啦,我再给你和我爸转点过去。
受到再大的委屈也能在1、2平米洗手间里迅速发泄完,然后推开门依旧走路带风。
那小小的密闭空间,变成了成年人的收容所,藏着所有的辛酸。
你必须把自己的委屈、难受,所有的情绪都在那个空间里快速消化掉,除了这里,你找不到第二个地方。
在这里,一遍遍地重复着极度崩溃又自我修复的过程。
没有人知道是你在哭泣,也没有人会嘲笑你的无能为力。
这个隔断间里,有的都是同病相怜的人。
即使不小心四目相对,看到对方发红的眼圈,也会心照不宣地擦肩而过。
成年的代价就是会失去自我,因为,我们只能把真实的自己,藏在洗手间里,打开门走出去,就必须得微笑面对每一个人。
关上门,只是个孩子,推开门,就是个大人。
所谓的避风港,可以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唯独不是家里。
我们过得就是这样的日子,连睡觉都不能踏实,24小时等候甲方爸爸的消息。
能量源来自保温杯里的枸杞,干净到没有褶皱的白衬衫,床上纯色的纯棉床单,以及打卡机签到时的滴答声。
家是一个分界点。
离开家就是超人,回到家则是孤独的灵魂。
有次失眠,深夜发了一个朋友圈,朋友立马从微信上发了消息。
我诧异她这么晚还没睡,她只说正常。
聊天中得知她前不久刚分手,四年的恋情让她每个夜晚都无法入睡,硬生生的瘦了十斤。
工作量总是多得完不成,老板苛刻,嗓子疼了一个星期也没时间去看医生。
我问:“怎么不回家?”
她说:“想家,但不想回家。”
回家以后爸爸就会劝她找个稳定轻松的工作,妈妈会劝她找个差不多人就结婚。
家是一个你离开了才会想念的地方。回去,又是不可能的。
爸妈的家从来不是避风港,那只能是一个底线,一个羞于依靠的窝,一个起点。
看到过一条评论,觉得很揪心:
有多少人的生存法则里,只剩下隐忍、强撑、死扛和生熬。
家是港湾,却不能靠岸。
成年人有三不敢:不敢生病,不敢辞职,不敢回家。
特别疲惫和难过的时候想回的只是自己那个小小的出租屋,可以想哭就哭,想闹就闹,可以随意发泄情绪。
不用害怕是不是把负能量带给了爸妈,也不用因为爸妈的担心而压抑着自己。
不用万家灯火有一盏为我而开,只求有一盏灯需要被我点亮就好了。
出去打拼以后才知道,你被什么保护,就会被什么限制。
能给你遮风挡雨的,同样能让你不见天日。
所以要做一个即便疼也要忍住眼泪,做自己该做的事,哪怕是故作坚强,也要承担下所有这个年纪重担的成年人。
前已无通路,后不见归途。
因为没有退路,所以义无反顾。
你对文章的喜爱,都体现在转发里
喜欢我的文章,记得转发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