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13.12-13:政者正也先正己,如有王者世后仁

「子路篇第十三」12-13

【原文】

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13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

12 孔子说:“假使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经过毕生的努力,才能使仁道大行于天下。”

13 孔子说:“果能自正其身,从政又有何难?不能自正其身,如何能够正人?”

【注释】

“王”,此处指圣德之君。

“世”,父子相继曰“世”,即“一代”;也可解作“一生、一辈子”,如黄宗羲所著《原君》中的“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通常是解作“三十年”,今不从。

“仁”,此处指仁道大行于天下。

“苟”,假设,如果。

“何有”,此处是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难。

“如……何”,文言固定句式,表疑问,中间可插入名词、代词或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等。

【评析】

西汉董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云:“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就是说,能法于天地而行人事者,方可称“王”。而天地之理者,仁也;东汉班固等人编著的儒家经论集《白虎通义》亦云:“仁义合者称王”,又云:“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可见,“王”在本质上是指使天下归心的圣德者,而非指集天下大权于一身者。一如“君子”在本质上是指有德者,而非指“有位者”。

靠武力称“王”者,只会集天下之权,行一己之私。只有圣德之“王”,才会行仁于天下。虽然国家由乱而治可以在短短数年间完成,但是要净化社会风气,使人民尚仁好义,却必须要经过长期不懈的礼乐教化。因此,即便“有王者”出,要使仁道大行,也绝非一朝一夕可成,而是要尽毕生之力,用一世之功。是故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这与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名言“培养一个贵族至少需要三代的教养”,其实颇有相通之处。

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参见《善读「论语」12.17-18》)。“为政”,就是行“正”道;“子帅以正”,就是以己之“正”导人入“正”。己若不“正”,如何导人入“正”?是故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与孔子所谓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参见《善读「论语」13.3-7》),其实同属一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善读「论语」13.12-13:政者正也先正己,如有王者世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