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弯湾
刚才在网上冲浪,刷到一条短视频,文案是这么说的:
“女生在年轻的时候呢,想要嫁给爱情;再大一点儿,想要嫁给金钱;后来慢慢成熟了,才懂得,自己要嫁的呢,其实是人品、是内涵、是责任、是担当。”
这段话得到了数以万计的点赞,说明它确实说到很多人心坎里去了。
但你仔细想——无论是嫁给爱情还是金钱,抑或是嫁给人品什么的,它本质还是一种需求,还是想通过婚姻来满足自己在物质和精神上的空缺。
当然了,人类历史越靠前,婚姻的功能就越单一、越纯粹,它就是单纯的物质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生活才逐渐纳入到婚姻的内容中来的。
直到今天,婚姻依然没有证明它具有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功能,很多人不结婚还好,一结婚反而变得更空虚了,甚至还搞出精神问题来。
要推测100年以后的婚姻,我们还得先看看婚姻是如何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发展的。
在农业社会,生产力就等于力气,谁身强力壮,谁就是大哥,跟了大哥,有肉吃有酒喝。
人们一生的愿望,无外乎就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能满足温饱,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锦衣玉食”,那都是人们的终极奢望,很多人连做梦都不敢想。
现在想想,其实无外乎就是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而已嘛,有什么了不起。
但在古代,它确实是了不起啊。
但女性没啥力气,干不了什么重活,干不了重活就没法靠自己养活自己啊,那能怎么办,只能依附于男人生活了。
所以,在整个农业社会,女性一直都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地位。没有地位就只能任人宰割——“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打老婆不犯法,羞辱、殴打老婆司空见惯。
唯男独尊。
女性能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只能忍着,因为要活下去。
忍不了的,就只能死——农业社会女性自杀是很普遍的事情。
女人在一个家庭里,她不产生什么价值,没有价值她就得靠男人养着,靠男人养着,有什么正当理由呢?
没有。
唯一的价值就是生孩子,所以在农业社会,女人生孩子——你想啊,孩子是从女人身上掉下来的,最大的归属权,应该是女人才对,可女人们却说,自己是“给男人生孩子”。
我为你生孩子,这是我的功劳吧,我有了这个功劳,就有恩于你,所以你要报答我,养我。
这可能算是女人在年轻时候吃饭最大的理由。
(由此演化出来的,还有重男轻女思想——在农业社会,女人一定比男人更加重男轻女,因为她的后半生需要靠山,他掌控不了老公,但可以掌控儿子吧。所以她们就不断教育孩子母亲的伟大、母亲的不容易、母亲做一切都是为了他,孩子从小就充满了对母亲的愧疚,一生都要报答母亲。)
即便如此,女人还是没有任何主动权,依然无比的被动、无比的可怜,老公要不待见你、在外面有女人,你敢生气?你敢生气他休了你,你连活都活不下去。
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大机器开始代替人的力气了。
这是女性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第一次见到真正的曙光——虽然这是一束有毒的光。
女人可以进厂打工,可以养活自己了,相比起农业社会靠力气,在工厂,一些工作中,女性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比如说纺织,女人更细致。
于是,在资本的剥削下,1857年3月8号,美国纽约纺织女工大罢工,随后成立了第一个纺织女工工会。
后来,响应的人越来越多。
1921年,第二国际共产主义妇女代表会议通过决议,将3月8号这天定为妇女节。
所以,妇女解放其实不是特别久远的事,女人可以谈感情,也不是很久远的事。
女性可以劳动了,而且劳动有了保障,自己能养活自己了,就不再必须要受男人的窝囊气了。
但农业社会的婚姻传统,一直还在延续。就像现在,很多人其实对婚姻已经无感了,他们结婚的唯一理由,就是沿袭传统——不知道为啥要结,只听说恋爱久了要结婚,那就结呗。
其实在女性解放以后,女性就有了是否要结婚、跟谁结婚的自由。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爱情跟婚姻结合,才在北美开始兴起,随后波及全世界。
在那之前大部分人的恋爱,你只能悄悄搞,至于结婚,还是按照父母的意愿来的,在全世界都是如此。
而爱情跟婚姻结合在中国普遍出现,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情。反正我父母那一辈,绝大部分人的婚姻,是跟爱情没有关系的。
爱情跟婚姻结合,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说明大部分女性有了养活自己的能力,可以自由地选择跟谁结婚了。
虽然中国1950年5月1号就颁布了新的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但现实中,受自己能力、父母压力、社会压力的影响,大部分人的婚姻还是不自由的,依然是跟爱情无关的。
爱情跟婚姻挂钩——我可以嫁给我喜欢的人,这是人类文明的巨大突破,对于农业社会的女性来讲,这是一种莫大的奢侈。
她们要是知道原来女人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嫁给自己喜欢的人,恐怕在九泉之下已经泣不成声了吧。
但是,爱情跟婚姻挂钩,它又说明了女性养活自己的能力还不够。
假如现在每个女人每年至少能挣100万,谁还会结婚呢?为什么要结婚呢?喜欢谁,谈恋爱好了,干嘛非得结婚?
这种假设,很多人可能没法理解,但在北欧国家已经是现实了。
拿全世界人均GDP最高的国家卢森堡来讲,他们2018年的人均GDP是11万多美元,换算成人民币的话,是80万左右。
而他们的粗结婚率,又是全世界最低之一,为3.2‰,同样是欧洲人,那些不发达的国家,比如立陶宛、拉脱维亚、罗马尼亚,人均GDP只有卢森堡的1/6、1/7和1/8,他们的粗结婚率也是整个欧洲最高的那一类,基本上都在7‰以上。
(粗结婚率指每1000人中结婚的人数,中国1988年的粗结婚率为16.6‰,2017年为7.7‰,这说明即便是同一个国家、同一种文化影响下,从纵向对比来看,经济越发展,结婚率越低;而在2017年,贵州的结婚率为中国最高,是10.9‰,上海最低,是4.5‰,这说明在同一个国家、同一种文化下,横向对比,越有钱结婚率越低。)
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从整体上看,人们越有钱,结婚的意愿就会越低;越没钱,结婚意愿就越高。
不看数据、凭你自己的直观感受你也可以看出来,身边那些很有钱的男的和女的,基本上都不怎么想结婚,但在比较偏僻的农村,很多人20来岁就结婚了。
到底要不要结婚,女性的意愿很重要,而女性的意愿,又取决于她的收入水平。
以前,男人是社会中的强者,所以有能力的男人都不想结婚。而女性是社会中的弱者,老担心自己嫁不出去。
女人因为想结婚,不得不选择男人;男人因为舍不得女人,所以不得不选择婚姻。
人类婚姻的走向,取决于女性的意愿。
当某天女性完全不用担心物质生活以后,婚姻制度就会面临消亡。
就像文章开头讲的,婚姻说白了,无外乎就是一种需求关系。而需求,更多是物质层面的需求,当物质不再是问题,婚姻就会变得脆弱不堪甚至消亡。
(很多女性可能不太同意我的说法,他们还在纠结于爱情,说谈恋爱就是为了结婚,她不在乎物质,结婚是因为爱情。事实上,爱情无需用婚姻来证明,你如果把“谈恋爱是为了结婚”这样的想法说给你北欧的姐妹听,她们可能完全无法理解)
讲到这里,我就要开始预测100年以后的婚姻了。
我们先假设国家是不断发展的、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整个中国国民是不断越来越有钱、受教育程度是越来越高的。
发展100年以后,那时候人工智能已经取代了大部分的工作,人们一个星期可能就上两三天班,一天只工作三四个小时。
其他大部分时候,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那时候,吃穿不愁、看病不愁、养老不愁,国家有无比完善的福利制度,孩子除了陪伴父母的时间,其他时候都接受统一的高水准教育。
女性被完全解放了,没必要为了有什么保障而结婚了。
那时候,人们倾向于一个人生活,或者像爱情公寓那样,几个人在一起生活,或者两个人同居。
再或许,那时候,人们的观念会更加开放,人们脑海中已经没有“占有”的概念了,开放的情侣关系会成为一种流行。
那时候,人们可能能通过某种逼真的技术解决性方面的需求,人与人在一起,可能不再是因为粗糙的性,更不会是因为车子房子啥的了。
人们选择跟一个人在一起的原因,就是因为纯粹的爱了,因为吸引、因为欣赏、因为了解、因为在一起舒服,爱不再意味着占有和捆绑,而是变成了一艺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喜爱和互相交流的渴望。
不会有人再结婚,法律上甚至不再有婚姻这个制度。
那时候,人们想生育,完全不再需要女性怀胎十月,有专门的孵育中心,想生孩子的两个人,提供各自的生命种子,几个月以后去孵育中心领取自己的孩子即可。
或者一个人没有伴侣,也不打算要伴侣,但想要孩子,也可以单方面提供自己的生命种子,等着孵育中心随机匹配就行。
那时候,人们的寿命都超过了150岁,100岁的小伙子还可以泡90岁的妞。
总之,婚姻在那个时候,已经消亡了,孩子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才发现原来100年前的人们居然为了房子、为了钱而跟别人结婚,他们觉得不可思议,简直不能理解老祖宗们的迷惑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