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算法》3: 一个关于时间管理的数学解决方案

专题目录

  1. 算法的世界
  2. 最优停止理论,什么时候停止观望
  3. 一个关于时间管理的数学解决方案
  4. 想得太多?你可能过度拟合了
  5. 博弈论,别人的想法

本篇文章主要从时间管理的目标入手,在不同的情景下应该如何安排事务的优先级别。

时间管理的各家之言

由于大家时间是如此不够用,或者说面对时间管理问题是如此之棘手,因此市面上有很多时间管理的畅销书,对时间管理有不同的理念加持:

《尽管去做》一书倡导,两分钟内能够做完的工作就马上去做;
《吃掉那只青蛙》这本书的作者则是强调每天先从困难的事情开始入手,逐渐把事情越做越简单;
《战胜拖延》建议首先执行调度者的社交活动和休闲活动,从中穿插工作;
四象限法则告诉我们重要紧急可以两两组成4种不同的情况,我们应该永远都先做重要且紧急的事情。
《等待》一书提到了一些故意拖延不去做的例子。

时间管理的方案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压根不知道该听谁的,有的在某种情况下适用,在另外一种情况下不适用。
《算法之美:关于工作与生活的指导算法》这本书则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数学家对时间管理的数学洞见

这本书认为一个人的时间就那么多,本质上时间管理是事务管理,在确定如何安排事务之前,希望调度者先明确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指标是什么

处理时限问题

加入说你目前要处理的是有一堆事情都有deadline的,那么这个时候你的目标很可能是尽可能减少最大延迟时间,那么你应该应用最早到期原则,也就是哪件事情最接近期限,你就先做哪件事,如果你做那件事的时候发现继续做下去也是无法在限期内完成,那么你就应该果断扔掉,重新从剩下的事情里面选择那件最接近期限的事,如此应用最早到期原则。这就有点像是,我们买回来一堆水果,为了防止水果腐烂,我们就每次都先吃那些最容易变质的水果,这样就能保证在变质以前所有水果都能吃完。

最短加工时间

以上是应对时限问题的解法,如果是面对一堆任务,你希望尽快减少任务的数量,那你应该考虑任务的完成时间,这就有点是《尽管去做》这本书里面所倡导的2分钟能做完的事就马上去做的意思,所不同的是,这里的解法没有规定一定是2分钟内。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总的别人等待时间或者是你自己的心理成本。你可以想象,如果你需要做两个项目,甲方A给的项目是1天完成,甲方B给的项目是6天完成。

如果你先做B的项目再做A的项目,那么总共的等待时间就是1+6+6=13
假设说先做A再做B项目,那么总共等待时间就是1+7=8

而且自身还需要再心理上白白多承受6天两个项目都还没完成的心理压力。

这就有点像是考试的时候我们需要把一些简单的题,如同杂兵一样先去清空,获得心理上的轻松愉悦的感觉,然后再去集中干掉一些难题,这些难题就是我们的大boss,这个时候没有小怪的侵扰,我们自然专注多了。

以密度来衡量完成的顺序

前面说的都没有涉及到任务本身的重要性。比如以上面的先完成最短加工时间的任务为例,其实我们还可以多考虑一层,就是每个任务完成以后带来的成就感或者说减少的心理压力其实都是不同的,在这里就可以简单做个计算,计算单位完成时间内的压力减少量,类似于密度,也就是:

如果指标是任务的重要性,那么对应的考虑的就是任务的重要性密度,这个洞见比类似四象限法则多考虑的一个维度就是时间。假设说我们要从一个事情切换到另外一个事情上,这个事情比之前的事情花的时间是之前的两倍,那么按照密度来算,这个事情本身也必须要是之前的事情重要性的两倍。

当然,实际上,事情的重要性很难有一个客观的量化标准,但记住,事情的重要性永远都是调度者自身,也就是你来判断,你可以通过打分或者简单估量的方式去给一个量化的分数,但无论如何,有标准一定是要比盲目听天由命,信手拈来就做要好得多的。

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

优先级限制

优先级限制是指一个原本是最重要的事情,但由于要先完成一些不重要的事情才能够启动,这个时候不重要的事情反而应该置于优先的级别。比如你想开始一份新的行业的新工作,这是你近期以来比较重要的事情,那么你首先要做的恐怕是了解这个行业的前景,薪资水平,通过线上或者线下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而不是匆忙就去投简历面试,在这里前面那些要做的事情虽然不是那么紧迫,却是要成功转行所需要去做的事,否则就没有转行的事了,因此这个时候它们反而应该置于优先级上面。

切换还是不切换?

如果看到这里,以上部分都是很理论的,我们来到现实的话。更多的是,早上来到办公室泡茶,开始一天的工作,电话响个不停,微信闪个不停,还没开始写几行代码就被打断了,怎么一下子就到吃饭时间了?浑浑噩噩一天又过去了,又到睡觉时间了,又晚睡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很多需要专注的工作,比如写作编程思考最重要的事情这些都是需要比较多的启动时间,也就是,如果你的时间是少于一个小时的,一般来说,你最好用来做一些不用专注的杂活。对于布莱恩来说,写作就像金属塑造一样,前面需要大量时间来加热,后面才是锻造出深度的内容,前半个小时基本是用来预热而不是出成果的。这些时间不适合用来来回切换。

比起笼统的大块时间规划,你更需要两样东西:
1.待办清单

选择待办清单而不是安排紧凑的日程表,因为待办清单相比日程表来说更加灵活,如果你想要一个完美的调度执行,恐怕你要失望了。正如美剧《闪电侠》里面的Snart所说:“我们的计划就是,做好计划,随时准备扔掉计划。”你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状态和外部的变动调整。


2.最小的专注单元
推荐40+10+10工作法,这是从领英的一篇文章的作者学来的,也就是40分钟专注工作,10分钟休息,10分钟回复微信

《算法》这本书也推荐我们用中断合并的方法去专注,也就是设定一个最小的反应速度的限值,低于这个限值以下的任务绝对不切换,因为切换成本更高,应该尽可能长时间停留在一个任务下,如果想把事情做好,就不要在这个在这点上超过这个反应速度的限值,与那篇文章的作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中断合并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把一些零碎的任务都集中在一块做,比如一天只在某个时间查看一次或者两次邮件,其他时间绝对不频繁查看,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任务一直在切换而没有集中精力在做事上面。

时间管理方法的窘境

如果事情本身是有优先约束的,那么这种情况下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
如果某些任务需要等到特定的时间点才能进行,数学家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比如星巴克咖啡店愣是要等到10点才准时开店,那你也只能是调整自己的学习安排。
研究人员已经调查明白,目前调度问题当中只有93%是可以理解的,7%目前是不可知的,93%里面只有9%可以被有效解决,剩下的91%当中是难解决的问题
尽管我们的算法不是完美的,但是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参考标准,从这里出发,你可以开始构建自己的任务调度的解决方案。

结语

由此看来,时间管理是个复杂的问题,市面上种类繁多的时间管理书籍也是有其道理所在。

虽然上面列了很多任务调度和时间管理的解决方案,但是我在这里还是要稍微拆台一下。对于时间管理而言,我认为首先应该是决定做不做,其次才是怎么做的问题。

前者讨论的是要不要管这个事,天下那么多事,不可能什么事都管,有些事你不做也不会有任何影响,那这些跟你无关或者说不做也没关系的事情,最好不要做。原因是,与一个什么不重要的事都做但很高效率的人相比,一个大部分时间都在享受生活并只专注于做那么几件重要的事的人会更加有成就。

References
[1]《算法之美:指导工作与生活的算法》:[美]布莱恩·克里斯汀 / [美]汤姆·格里菲思
[2]《尽管去做》:[美] 戴维·艾伦
[3]《吃掉那只青蛙》:〔美〕博恩·崔西(Brian Tracy)
[4]《战胜拖延》:(加)蒂莫西·A·皮切尔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九日照林」,与我一起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专题《算法》3: 一个关于时间管理的数学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