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挑战16

《静悄悄的革命》385天  20190920

图片发自App


9月15日晚上,在新教育网师大讲堂里,由薛老师做分享,紧扣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展开。

整个分享过程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学员提前看分享老师的分享稿;另一部分是老师进行分享,然后进行互动。第一部分所留的时间比较充足,所有参与的老师可以提前了解分享老师所分享的内容。而第二部分在时间安排上,共一个小时,基本上是分享和互动平分。

这样的课堂是网络课堂,老师和学员之间通过文字进行沟通,不能面对面进行直接的交流。老师所分享的内容相对比较新颖,围绕思维导图展开,只不过具体内容是数学教学。而学员的情况呢,学段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有,教授的学科,也相当丰富。学员的数量达到725人,在这样的网络课堂上,课堂的规则提前公布,提醒所有的参训学员自觉遵守。

考虑到分享老师和参训学员的实际情况,从老师分享的内容来看,感觉好像是进行一次课题研究的分享,理论性过强。这与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在大方向上一致,感觉再插入一些实际的数据对比和具体图片,会更加形象和有说服力。

分享一些有具体代表性的数据和相关的图片,会让教数学的老师能够更加明确的、清晰的看到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概况,而未教数学的老师也会从中受到启发,并借助思维导图,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积极而主动的尝试。

就分享老师分享的过程来看,特别顺利。但中间也出现了,有一部分老师违反倾听的规则,被主持人强行撤回消息。这一点足以说明,作为学员,在倾听这一点上,亟待提升。尽管这是虚拟课堂,有了之前的规则,分享,顺利进行。如果是发生在现实中,会怎么样呢?

就这次分享来说,因为提前已经提供过相关的内容,所以我感觉,在分享环节时间上,各占一半,老师分享的时间似乎有点多。因为老师讲的时间感觉过长,内容几乎是一样的。

在分享环节,当有老师提出问题后,几个人的看法不尽相同。学员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老师回答是探索中。针对第二个问题“如何真正发挥思维导图应有的作用?”时,有两个学员予以回应,老师又抛出了一段理论,并没有通过事例,来真正解答学员的问题。当学员提出第三个问题“概括语言会导致思维导图难以传阅,甚至回读难度就增大?”时,老师一方面说,这种思维导图是对自己思考的一个梳理记录,传阅是需要讲解的。最后就手绘和电脑会进行了简单的交流。

在分享的环节里,总共有四个问题。就第一个问题来看,很明显能感受到分享老师在之前的分享中,缺乏相应的图证和例证,导致学员对分享的年级仅提出疑问。说明学员在庭审时特别认真,又进行了思考。针对第二个问题,分享老师运用了理论,而其他学员则提供了另外的思考方向来回答。这次对话,仅仅是空对空的对话,如果之前有相关的图例和数据,估计说服力更好。有关思维导图是否难以传阅的话题,好几个人都参与了进去。但我感觉在这一点上应该可以说得清楚,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是老师分享的方法,让学生找到方法即可。确实体现了个性,但相当多的地方,别人也是能够看懂的。如果看不懂,可以进行沟通。所以,穿越的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大家多多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小挑战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