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乖孩子的委屈
恐惧,有时候真的是一种很不好的体验,当恐慌来袭的时候,你会心跳加速,头上冒汗,脑袋懵懵的……那种感觉就像是世界末日来到了,或者是“自己完了”之类的体会。
当然,作为一种情绪,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存资源,提示你遇到危险了,得马上采取行动保护自己了。
成人尚且无法接纳,如果是发生在一个幼小的孩子身上呢?我们也知道,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亲就是我们是守护神,如果有一天父母抛下你不管你了,那简直是灾难,是一种生存的毁灭。
被孤立、恐惧的感觉笼罩,那种感觉太过强烈,无法承受。
因此,人类会屈服于恐惧,而背叛自己的情感,忽略自己的意志。
表现出来就是不敢表达愤怒,不会有叛逆期,他们会当一个乖乖听话的孩子,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主动丢弃了自己说了算的机会。
这种人长大以后就是一个“老好人”或者“讨好者”,因为他们内心总是惶恐着,胆怯着,怕被不喜欢、被孤立。要依赖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别人夸你了,符合别人期望了,你就安全了,如果表达愤怒而遭白眼了,就会引起剧烈的内心波动。
一般的小孩会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们觉得没什么不妥。而乖孩子偏向于选择父母要他做的事情,以满足双亲的需求,但他自己却无法肯定自己。
在壹心理问答上有这样一个提问:
我感到悲伤,却一直勉强自己笑着?
从小到大,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为了达成父母的期望,我一直很努力很努力,成为他们心中的完美的好孩子。我感到悲伤,因为没有人能看见我,看见那个真实的,会哭的、有缺点的、已经尽了全力的自己……我一直勉强自己笑着面对一切,可是我并不快乐。
想被爱、想被喜欢、怕被讨厌,所以他的愤恨、负面情绪总是没办法说给父母的。但真实的自己实在太委屈了,就会发出为什么我不被看见啊,我不快乐啊。
想用一个“非真实的自己“来打动别人,从一开始就是个巨大的错误。
马斯洛表示:一个人若不重视自我喜悦的体验,而总是选择得到他人认可,最终将无法体会何谓喜悦。
温尼科特也曾提出过“真实自体”和“虚假自体”这两个概念。也可以解释这类心理问题。
“真实自体”理解为“就是我的那个人”,能够自发地表达和呈现自己的真实状态,大体觉得内外一致,如其所是。而“虚假自体”,虽然看起来行动、功能与正常人无异,但却感受不到自己的真实存在。
顺从父母期待就是一个虚假的自我。虽然优秀,可是不快乐。因为并不是他自发性的活动,也不是自己的意愿。一个违背自己欲望、感受的做法,等于是背叛了自己。
二、乖孩子的疗愈
1、摆脱依赖,独立自主
《不乖》一书中这样提到:“人类必须把自己当做依归,才能够真正相信自己,涌出活下去的自信”。为了获得活下去的自信,首先必须学会从心理上依靠自己。
这意味着首先得摆脱依赖,要独自面对、独自承担人生的风险,学会自我负责。有勇气选择自己确信的,并且不断做出选择。
比如说在面对重大抉择的时候,以前总是依赖妈妈给出答案。现在你可以倾听一下你内心的声音,并且尊重它的选择。“我就是要这样做,我不要听你们说这说那,我自己选择,自己付出,自己承担后果。”
2、察觉你的情感和需求
仔细回想一下,当被父母控制,不能按照自己意愿时候,虽然表面是听话的,其实内心深处压抑着愤怒与怨恨,这种对抗父母的情感太不好了,以至于被压抑进了潜意识。
就拿我自己来说,当察觉到因为母亲的强烈控制欲,而自己人生差点毁在她手里时候,我绝对是震惊的,并且充满了愤怒,还伴随着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当天的日记是这样写的:
“虽然你生育了我,养育了我,可是我毁也毁在你的手里了,
成长过程少关爱,
重要时刻听你摆布,
全是听你安排,
自己的人生都不由自己的……”
同时对那个无助幼小的我自己充满了同情,原来,父母在意的只是他们希望我成为的样子。
而真实那个我,懒惰、脏兮兮、又黑又瘦,同样也需要关注啊!
伴随着巨大的悲痛,似乎接近了我真实的自己。那个弱小的、处于不沟通状态的真自我。
3、对父母宽容,对自己接纳、理解
第一步与原声家庭和解。世界上没有完全心理健康的人,每个人都有它的问题。父母不是神有他们的局限性,他们是带给你很多伤害,没有必要计较了,他们就是那个样子,唯有的就是改变自己,降低对父母的期待,也不要忘了其实你还是很爱你的父母的,因为理解,所以原谅。
第二部对那个无助、被不安感笼罩的内心小孩说:我看见你了,我感受到了你的恐慌与无助。你需要一个安全的包容的环境,可是你的父母做不到。
不过现在你长大了,不再是那个无助的小孩子了。你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给自己安全感,你也绝对可以自己养活了自己。
即使别人抛弃了你或者没人爱你,也不要害怕,自己爱自己就已足够。锻炼自己内心强大,不因别人的否定就自卑到不行,你可以的,你是优秀的。
三、找寻真自我
如何把那个弱弱的真自我强大起来?
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看到美丽风景由衷的激动时候、苦苦思索发现某一真理时,内心翻腾着藏也藏不住的喜悦。
如果你多一些这样的体验,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而不快乐的根源在于:无力自发活动,无法表达真感觉及思想,及结果就是伪自我取代真实自我。
弗洛姆《逃避自由》提到了“自发性”。他这样定义:
自发活动不是强制活动,强制活动把个人赶入了孤独与无能为力的深渊;它也不是机器人的活动,机器人的活动是不加批判地顺应来自外界暗示的模式,从心理学角度讲,自发活动就是自我的自由活动。
所谓活动并非指“做某事”,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特征,它能够在在人的情感、理性、感觉经历、及意志中起作用。
弗洛姆提到:爱是此类自发性的最核心组成部分。劳动是另一个组成部分,这里的劳动是指创造性活动。
自发性活动的前提是,人的情感、理性、感觉经历及意志全都愿意去做。顺从父母就是强制活动加机器人活动。自发性越多,越活力,真自我越强大。
弗洛姆提到艺术家自我的真实表达、小孩子的天真烂漫都是自发性活动。
自己家有小孩子,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有一天领着他在小区玩,他收集了一堆树叶、还有果子,在加上一些泥土,用石头砸碎。好像是要学着大人做饭的样子,玩的特别认真,直到天黑,我催促他回家,都百般不愿意。
所谓爱,就是一种“意愿”,或者可以理解成一种”精神灌注“。小孩子的玩耍,就是沉浸其中,忙着忘了时间,我相信这一定是伴随着巨大的喜悦的。所谓创造性活动,就是他拌的大杂烩,以前没有,是他的作品,这就是一种创造。
只有源自自发性活动的那些特征,才能赋予自我以力量。
为什么会假自我,从根源上说是婴儿的时候镜映的失败,因为婴儿弱小不得不依赖成人。碰到不让你做自己的父母,就不能自发活动,不能自己说了算。
温尼科特说“不要忘了去游戏、去梦想、去创造,这是世上最严肃的事情。”就是倡导我们像小孩子那样生活吧!去热爱,去创造,不要屈服于权威。顺从只会带来痛苦,热爱才能获得愉悦感。
作者简介:驭芳,来自内蒙,天生心理学家人格。持续耕耘和分享婚恋、个人成长、人格、情绪调整、女性自我保护等模块内容。微信公众号: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