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了之後聽」與「聽了之後懂」

在書上讀到一段話,談何謂「專家」:

對越來越多的事,知道的越來越少……直到最後一無所知。

句子雖短,味道卻深,掩上書,思緒紛至沓來。

忍不住便想拿出來分享。

但一邊敲鍵盤,一邊又擔心有人看完,會興匆匆地在後面回應些「對對對,專家見樹不見林,其實什麼都不懂」,或「沒錯沒錯,專家關在象牙塔裡,書讀越多越無知」之類的鳥話!

图片来自少爷网易博客

因為人的表達,有兩種,一種,是讓你「聽了之後懂」。

另一種,則是要「懂了之後聽」。

比如說,巷口老張,飽經滄桑,他望著公園裡天真無憂的小孩,不禁嘆道:「唉,人生,就像一顆剛切開的蘋果啊!」

這句話,有同樣感觸的老李聽了,點點頭……他知那說的是蘋果一切開,快速氧化變色的過程。

由於他已經懂,所以才聽得懂。

所以老李會覺得,老張說得真好——這句話呼應了他的情感,挑起了他的心緒。

但不懂的人,光聽這句,只覺一頭霧水。

剛切開的蘋果?

嗯,所以滋味是酸酸甜甜囉?

還是指,青春的口感正清脆?

老張的話,無法(也不打算)讓不懂的人變懂。

因為他說話,不是為了創造「共識」,而是想要引起「共鳴」。

因此,他偷偷為自己的感嘆設下門檻——不是這個俱樂部的會員,就別輕易進來。

至於能踏入這語境的人,彼此相視,都會心。

言者的曲折,為表達提供趣味。

聽者的推敲,將發現變成驚喜。

图片来自少爷网易博客

咦,我是不是有點跑題?

還是回來聊專家吧。

小華:爸爸,今天有同學問我「為什麼天上會下雨」?

爸爸:因為水蒸氣在天上,遇冷凝結,就掉下來變成雨啦。

小華點點頭,很滿意,因為他現在知道了。


小明:爸爸,今天有同學問我「為什麼天上會下雨」?

爸爸:因為水蒸氣在天上,遇冷凝結,就掉下來變成雨啦。

小明:那為什麼水蒸氣會在天上?為什麼遇冷會凝結?

爸爸:因為水蒸氣的分子量為18,而空氣的平均分子量是29,混有水蒸氣的空氣,平均分子量會降低一點,密度小一點,於是就上升了……

小明:那為什麼密度小的東西會上升?還有,什麼是分子量?

爸爸:唔,嚴格說來,並不是密度小上升,而是密度小,相對下沉比較慢。因為密度等於質量除以體積,所以體積相同,質量越大密度越大,而質量越重越先下沉。同時,空氣中的塵埃有摩擦力,重量相同,密度越小體積越大,受到的影響也較大……

小明:那為什麼空氣會跟塵埃摩擦?什麼又是摩擦力?

爸爸:煩死了,你學校的功課寫完了嗎!

是的,明天見到同學,小明不知道為什麼空氣會跟塵埃摩擦?不知道什麼是摩擦力?不知道什麼是分子量?不知道為什麼水蒸氣遇冷會凝結?

當然,他也不知道「為什麼天上會下雨」。

图片来自少爷网易博客

對越來越多的事,知道的越來越少……直到最後一無所知。

小明,正走向專家之路。

而我,則試著幫某些人拆除門檻。



满座衣冠似雪——「懂了之後聽」與「聽了之後懂」

你可能感兴趣的:(「懂了之後聽」與「聽了之後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