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09-D21《陪伴式成长》: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得到了什么?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可以从孩子身上学到东西得到成长,过多的付出会让我们沉迷于付出而忽视了孩子令我们学到了什么。

这本书名字叫陪伴式成长,其中讲的都是我们在陪伴孩子过程中得到的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的颠覆式的成长,如果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以透过孩子观察自己缺点,那么也是给孩子一个最好的教育方式,同时也治愈了自己。

1.孩子是修复父母内心创伤的老师

爸爸对明明的要求从来没有拒绝过,明明要什么,爸爸就马上答应下来。明明的妈妈看不惯了说爸爸这样惯坏了孩子,可是爸爸还是依旧还是坚持自己的做法。

明明爸爸之所以会如此固执的坚持自己的做法是源于他小时候自己的父母对自己要求从来都没有满足过,父母干预自己人生的选择,父母专制行为在他心里造成了创伤,他自己也决定以后从不要让自己孩子也受这样的苦。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从小遭到父母教育伤害的孩子成为父母后,他们会产生两种行为方式:一种是照搬不健康的教育方式,把父母教育自己的那一套完全用在自己孩子身上,让孩子成了第二个自己。

第二种方式就是完全摆脱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即采取与父母教育自己做法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

明明的爸爸是显然属于后者。明明的爸爸如果能通过对孩子的态度,找到自己小时候内心受到的创伤,如何明明爸爸在孩子成长的关系中,通过孩子修复了自己内心创伤,孩子自然成为了自己修复自己内心创伤的老师。

我们以为长大之后,自己做主的人生就会不一样,可是童年的性格已经形成了,想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谈何容易。坦诚的面对自己的痛苦经历,而不是复制那些伤害,再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

采采的妈妈对自己的女儿疼爱有加,她吩咐给孩子做的事情孩子总是拒绝,一次,她让孩子整理自己的房间,孩子也拒绝了。

她这次回想起自己童年的经历,在她还是孩童的时候,她的父母总是让她变成乖女孩儿,她一切都按照父母的想法,长大了时候有了一些自己的主见,想要去跟自己喜欢的人结婚,可是父母再一次干预了她的想法,她从成为听父母的话的乖女儿,她想到这里不惊奇到了,为什么自己做事孩子总是拒绝的原因了。她决定另一种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2.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更优秀,当自己孩子产生不完美的特征,她们会产生两种反应:一是自我逃避,自我麻醉,觉得自己孩子不完美的现象,是暂时的,孩子会度过这段时间,从而再恢复到之前完美的状态。

第二种就是批评指责,怪罪孩子:你这个孩子小小年龄学什么不好,非要学别人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我看你真是没救了,我怎么会生出来你这种孩子?

如果真的产生这种强迫症的父母,我想真的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因为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不完美和完美的地方,正是这些综合起来才成为了不一样的自己,如果每个人都抛弃那些不完美的地方,那人人都成了完美的人,每一个没有差别的人都是同类人,这个世界没有意思了。

只要孩子身上那些不完美的地方不足以危害这个社会,也不足以危害到孩子本身的成长,就可以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或者实在是想要帮助他们改掉这种不完美,可以用一种合适的方式而并不一定要采取上面两种方式。

我们总是会对成年人报以耐心,他们丢了雨伞,我们会善意的提醒,而孩子们丢了雨伞,我们则会指责怪罪:这么粗心大意,淋成落汤鸡,你就知道教训了。这两种反应带出来的孩子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人。

每当你要批评别人,要记住世上不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你这么好的条件。
3.培养孩子情绪管理的能力是父母的必修课

蔡欣的妈妈每次她刚哭的时候就马上她手机,她用这种分散注意力的方式缓解了孩子们伤心愤怒的情绪但这种方式并不可取。

因为孩子在伤心的时候如果没有找到伤心的原因,与自己情绪共处,他长大了也会在每次不开心的时候用一些类似的手法去分散自己的悲伤情绪,而不是包容,比如说吸烟,网瘾都是分散注意力的方式。

正确的让孩子学习情绪管理的方式是全心全意的陪伴他们,让他们体会自己悲伤和失望,帮助他们一起经历这个过程。如果剥夺孩子体验悲伤的权利,就是在阻止他们成长。

管理好自己情绪的孩子在其他人际交往方面也会更具有优势。

每一个亲密关系都是由双方努力达成的,孩子和父母都是关系中的两个主体,父母应该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更加重视,孩子的会在与父母的关系中逐渐模仿父母。

要知道,塑造坚强的孩子要比修复破碎的孩子更容易。

点个赞,我爱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卡09-D21《陪伴式成长》: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得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