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磨砺

近期,参加了纸媒发表课的学习。课程上,许多熟悉的小伙伴看到我也在交作业,有点惊讶地道:“大脚老师,你也在学习,我没看错吧?”“你还需要学习吗?”

即使写作已三年了,长居写作营榜前。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对自己的文字是没有自信的。经常写完了,改完了,就害怕再去点开,或者逃避式的不愿意回看自己的“烂作”。这种自卑感不是从写作之初开始的,恰恰是在写作很久之后,才浮出来的。

回想起来,在写作之初,才是真正抱着是“无知”地觉得“我写得还不错吧”、“我输出故事好看吧”、“这故事把自己都感动了,也能感动别人吧?”常常有点自满自骄。因为对文字陌生和浅薄,往往自感良好,看不出文字里的缺陷,往往更难接受旁人的指点。

幸好,写作被坚持了下来。在无数个仍觉得自己写不好,怕自己写得太离谱的感受中,慢慢享受到进入写作之后的快意。当知识量输入得越多,却发现自己文字里的残缺,读不通顺、大篇幅长句,表达情感不到位,参透不了别人文章里的玄机……

那种心理的落差,就像一个懵懂求好,却掉落尾部的学生。像极了高中时的学数学,明明很想成绩优异,但每到课上,都充满了不解和迷茫,面对着数学公式无能为力。写作三年后,才常常殚精竭虑,感知到了写作瓶颈的到来。我突然明白,写作坚持的过程,就是一步一步在写中发现不足的过程。

马伯庸的一段访谈时说:“现在市面上也有很多,真的就是一战成名,这些作者让人模仿不来,属于天才。而我是一个没有什么天分的写作者。我写一本书,靠的是70分的勤奋和30%的天分。”所以不管他写得有多烂,他都会先把作品写下来。在没有天份的写作里,马伯庸不断改、不断写,他的写作方法,一直都是笨工夫。

我无意想要成为马伯庸这样的作家,但是坚持写和坚持学这件事,都是因对文字的热爱。正是因为没有基础没有天份,才需要执着于借力和学习,让写作梦想不断开出花来。

那天看韩红《十三邀》的访谈,全程并没有韩红太多的讲述,更像是直播她的行为和思想。每个她排练的镜头,都让我充满敬意。当她和工作人员走到休息室时,屁股还没坐下来,便突然回头,带着焦虑和担忧道:“要不我们还是别休息了吧?别休息了,别休息了。”当她在排演歌唱的时候,音效师想用技术帮她掩盖唱不上去的那一点点音时,她说:“你别帮我,作为一个歌唱者,这都不行,那我不配做一个歌唱者!”

一段节目下来,让我感动的,并非她曾经的辉煌,而是她的爽直。那种忧虑时哭,无语时停,有问题时解决,创作时享受,她都如此自然,随意。没有做作,毫无掩饰,并不刻意,像极了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

我想,写作也需要这种无时不刻的平凡。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人,别以为你已经很好了。在写作这条路上,只有不断写,不断学,不断抛弃光芒,抛弃捷径,才能慢慢突破无知,迎接来自文字里的感动。

在我初为小白时,我以为自己是至少在白纸上写过几个字的人,但当不断写作时,站在白纸以外,我才发现,我只是在这纸上留下了一个细细的点,要写好几个字,还有好长好长的路要走。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字的磨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