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学习,别忽略了最关键的问题

                      ———伍燕

        带着某种职业的敏感度,我会偶尔在一些亲子群里溜达,发现一个现象,初高中的家长基本不再讨论我孩子爱不爱学习,玩手机了这样的问题了,讨论这些问题多的群大部分孩子都十岁以下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初高中孩子都这么自觉,没这些现象吗?当然不是。真正的原因是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行为模式,自觉的不需要人管,不自觉的已经管不了;因为一管要不就全家不得安宁,要不就和家长摆出一副“老死不相往来”架势,为了维持表面的和谐,家长只能忍了,自生自灭去吧,反正我也“尽力”了。为什么要把“尽力”打个引号?毫无疑问,这个“尽力”是家长认为的,当然,为了亲子关系沟通还能有一丝丝缝隙,还能心平气和的说上几句话,家长维持这种表面的和谐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尽力”,远不是好的坏的我都说了,该做的我也做了,该请家教的,该报补习的,我一样没拉下。作为中国的家长,愿意在孩子学习上花钱我一点都不怀疑,但花钱只是作为父母最低的一个维度,愿意为孩子花时间,愿意为孩子学习、成长、改变才是真正够得上尽力!

   

心情愉悦,才能好好学习


家长要知道孩子不喜欢学习,只是个表像。

是什么阻碍了孩子不愿意学习呢?

不喜欢才会产生——抗拒。

抗拒又从何而来?

学校不好玩?

老师不好?

其他孩子不都这样过来的吗?

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我们确实无从下手,道理说烂了都是无用的。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思维模式,因为思维(动机)决定着行为。在三年级前,也就是十岁前,孩子基本还没建立起来理性的头脑,你跟他说不好好学习怎么应对未来,学习多年有用,爸妈是为你好……都白搭。从发展心理学来说,孩子十岁前思维方式还是以感性为主,也就是幼儿的心智,我感觉好不好,舒不舒服。如果家长在孩子上学之初就一味地去要求孩子学习,忽略了他感觉上的舒适,尤其是孩子上了一天学,好不容易回到家里想舒服的玩会儿放松一下,这时候家长无情的打断,严厉的要求他赶紧去做作业,并且必须是做完作业才能玩,这种不适感就产生了压力,而我们应对压力的方式基本就是两种:战斗或是逃跑。对于一个还没有发现出理性思维的孩子来说,他根本就不会思考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对他有什么重大意义,所以,感性的思维就是,我不舒服,我感觉不好,所以,我要“逃跑”,我不干了不去上学了。

    所以,智慧的家长不会急着去给孩子讲那么多大道理。做到孩子上学,父母不慌。三年级以前那些知识点,一般孩子随便学学都是跟得上的,如果父母急于用权利和压力去给孩子定下些规矩、习惯什么的,那势必是“适得其反,揠苗助长”。带领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让他感觉到轻松,舒适,找到学习的好感觉,才能爱上学习,用心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不爱学习,别忽略了最关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