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突然间不上学了?

1、

妈妈,我不想上学了!

图片发自App

上周接到玉的电话,她哭着问我:“女儿不回学校了,怎么办?”

玉的女儿从小特别乖巧、懂事。

小学,上的是全市最好的私立寄宿校,每周天下午送女儿回学校,周五晚上接回家。

不仅成绩名列前茅,还是班干部,是老师的小助理,周末回家也是特别贴心的小棉袄。

总之,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朋友们都很羡慕玉这妈妈当得太省心。

直到上周,读初一的乖巧懂事的女儿突然跟她说:妈妈,我想请半天假。

半天后女儿没有回学校,第二天也没回学校,到现在依然不进校门。

玉才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

给玉的女儿做辅导的过程中发现

这是一个极度缺乏爱和安全感的孩子

她说:“妈妈不喜欢我,只是喜欢我乖巧懂事的样子,和我的成绩。”

她试图通过做一个他人眼中的完美孩子,来获得妈妈的爱,让妈妈不要抛弃自己。

2、

感受不到爱的孩子,要么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以此来讨好父母;要么用各种足以让父母关注自己的不良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图片发自App

孩子感受爱的能力是从出生后就有的,尤其是0~3个月的孩子,需要从饿了,妈妈即时哺乳;痛了、怕了,妈妈即刻拥抱和爱抚当中体验到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如果这个期间没有获得这种感受,TA一生都会去寻找被爱的感觉。

玉在生完女儿后得了产后忧郁症,不能自己带孩子,甚至无法哺乳女儿。

女儿一直由外婆照顾,外婆把女儿的生活照顾得很好,女儿从小的乖巧懂事,因此即便后来玉的产后抑郁症好了,玉也很少插手管理女儿,一心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事业中。

幼儿园大班毕业典礼,女儿邀请玉参加,玉说:宝贝,妈妈今天有一个很重要的客户要见,依然外婆当代表好不好?

女儿点点头:“好!”

可是,在女儿的内心深处,自己还不如妈妈的客户重要。妈妈是不爱我的!

于是,她试图用听话、懂事、贴心和成绩优异来获得妈妈的爱和关注。

3、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缺乏进一步探索的勇气。

图片发自App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在他的恒河猴实验延伸了一个安全感的实验:他把幼猴放进一个不熟悉的小房间里,里边放着幼猴喜欢的各种各样的物品,如积木、毯子、带盖的容器、折纸等。把两组幼猴放进同一个房间,并设置三种情况:仅出现绒布母猴,仅出现铁丝母猴,两者都不出现。哈洛的想法是要考察,母猴在场或不在场的情况下,这些幼猴适应和探索这种陌生环境的倾向性。哈洛把幼猴放入陌生的环境后,所有幼猴立即冲向绒布母猴,抓住它,用身体蹭它,并摆弄它的脸和身体。一会儿以后,这些幼猴“开始把绒布母猴看做安全之源……它们在这个陌生的新环境里探索和摆弄各种物品,然后返回到母亲怀里,循环往复”。然而,当他把这些幼猴放在同一间房子里,但绒布母猴不出现时,它们充满了恐惧,出现情绪化的行为,如哭叫﹑缩成一团﹑吸吮手指。有时候,它们会跑向房间里绒布母猴曾出现过的某一特定地方,然后从一个物体跑向另一个物体,尖叫着哭喊着;在铁丝母猴出现的情况下,幼猴的行为表现,与两种母猴都不出现的情况下的表现是完全一样。所有幼猴都是这样,无论它们是由绒布母猴或铁丝母猴喂养的。

当父母在现场并且表现出对孩子的关注时,孩子们会感到安全和放心,对世界更充满好奇心,更乐意去探索他们周围的环境。

很显然,玉在女儿构建安全感的重要时期的缺位让女儿内心严重缺乏安全感。所以当玉的女儿上初中后,面对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一下增加的学科等一切不确定的因素时,她会更加焦虑、恐惧,害怕自己做不好,并因此而产生逃避心理也就不奇怪了。

4、

面对那个“别人家的孩子”,突然间不回学校了,父母该怎么办?

图片发自App

相比于青春期孩子的厌学、辍学等普遍现象,“别人家的孩子”产生厌学,辍学的行为更让父母难以接受,通常没有可疑迹象,直接就爆发了,往往让父母措手不及,正如玉的女儿。

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父母要接纳孩子不想上学这个事实。有很多父母跟我说,我接纳呀,都这么大了,我不接纳TA也不能绑着TA去学校吧。这不叫接纳,这是无可奈何。我相信这么说的家长朋友,但凡你有办法,一定时不会让孩子待在家里的。

而我们这里所说的接纳,是即便孩子从此不回学校上学了,你也依然爱TA,接纳TA。就像TA刚出生时那样,你不知道TA将来的样子,不明白TA长大后是否会孝顺你,可你就是那么全然地爱TA,没有任何的附加条件。

同时,父母要做好可能要多花一点时间跟孩子一起面对这个问题的心理准备。

然后,温和地了解孩子不想上学的真正原因。一向乖巧懂事的孩子突然不回学校上学了,往往不是真正的突发事件,而是一个酝酿的过程,一个纠结的过程,一个痛苦的、自我矛盾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里,孩子从来没有向父母寻求帮助,哪怕只是与父母述说内心的矛盾,一定是对父母不够信任。所以,父母要先觉察自己的亲子沟通模式,尽可能温和地与孩子一起寻找原因。必要的时候,父母可以先从自我反省开始。

紧接着,父母可以与孩子谈自己的感受,尝试说出自己感受到的孩子的感受。谈感受是一个让彼此敞开心扉来沟通的很好机会,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比如:妈妈听到你不想上学了,很惊讶,同时也很难过......),同时尝试性地与孩子澄清TA的感受(妈妈相信你在跟妈妈表达不愿意上学之前,一定是很矛盾,很纠结的。你一向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我相信对于学习这件事你有自己的目标和期待。很难想象在你做这个决定之前,你的内心经历了多大的斗争?)

最后,跟孩子一起制定一下如何调整状态的策略。这个策略最好不要期待一步到位,需要根据孩子的情况与状态制定阶梯式的可行性策略。同时,这个策略必须是孩子自己制定的,父母只能起引导作用,不能强制。

事实上,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在孩子做对事,感觉好的时候,父母正面引导孩子。而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往往是构建亲子关系的最佳时机

青春期,是孩子用TA的行为问题来提醒父母成长的最后机会。当孩子呈现出一些问题时,父母不要过于紧张,快速让自己稳定下来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亲子教育的基础是关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以破坏关系来教育孩子。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让我们一起把握孩子给予的最后成长机会,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突然间不上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