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壹》之十五|春秋争霸:齐桓公17/30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至洛邑,历史的进程来到了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随之而来。

春秋时期虽然仍保留着分封格局,但周王室已然衰落,周王的身影渐行渐远,不过是诸侯争霸的模糊背景。春秋是一个英雄辈出、群雄逐鹿、诸侯争霸的时代。春秋初期,见于史书记载的诸侯国就有一百四十多个,他们你争我夺,混战不断。。

和宗周宗庙宫室的破败相似,东迁之后的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空留天下共主的虚名,已经没有力量居高临下控制诸侯。诸侯国各自为营,混战不断。

与此同时,西北的戎狄之患愈演愈烈。戎狄已经进入了中原腹地,控制了岐周腹地,并向黄河南、北扩展,侵扰北方的燕国、中原的郑国,甚至还越过燕国进犯远在东方的齐国,洛邑王城也一度被他们攻破,东门被焚毁。在南方,以楚国为代表的蛮夷力量也逐渐兴起,力图北上,不断骚扰中原国家,形成了“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的局面。

战乱和动荡呼唤着重建稳定有序政治秩序的人物,周王室已经不能承担这个责任,需要新的强有力的真正的天下共主出现。乱世出枭雄,那个时代并不缺强主。

春秋时期,出自不同国家的诸侯先后成为霸主,而其中最为出名的五位,被称为“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影响最大的说法有两种:

  • 一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 另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今天先来看看第一位新的共主——齐桓公的故事。


尊王攘夷——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霸主,然而在他还未即位之前,这位齐公子小白时的处境却异常艰难。他的兄长齐襄公在位时滥杀无辜,他的弟弟们也不得不外出避难。齐襄公最终被杀,齐国无君,人们引颈期盼着名正言顺的新国君。

有望登上君位的有两位合适的人选,他们都是齐襄公的弟弟,一位是在鲁国避难的公子纠,另一位则是避难于莒(jǔ)国的公子小白。这两位谁先能回到齐国,谁就能占领先机,成为新的国君。

显然,公子纠是具备明显优势的。为了让公子纠顺利即位,鲁国派出了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带兵截·杀公子小白。管仲就埋伏在公子小白从莒国到齐国的必经之路上,待公子小白回齐国路过此地时,张弓搭箭,朝公子小白射了一箭。小白中箭大叫一声,倒在了车中。

管仲以为小白已死,就派人回鲁国报捷。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那一箭只是射中了小白衣服上的带钩,小白大难不死,逃过一劫。死里逃生的小白日夜兼程,早一步赶回了齐国。

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


掌握了主动权和话语权的齐桓公给鲁人送书说,子纠是他的兄弟,不忍心亲手杀了他,请鲁国国君杀了他吧。但管仲是仇人,齐桓公要亲手杀了他才能甘心。成语一箭之仇就是这么来的。

然而,一箭之仇未报,一个英主贤臣共图春秋霸业的千古美谈却由此诞生。鲍叔牙向齐桓公力荐管仲为相,说他有旷世之才,定可助齐桓公匡扶天下,成就霸业。

被齐桓公委以重任的管仲,开始对齐国进行全面的改革,规划政事,集权中央,奖励农商,充实国库,修整武备,强化军事,齐国气象由此一新。可以说,管仲是齐国称霸策略的制定者,总的来说是富国强兵、安定内政。齐国的国力日渐强盛起来,齐桓公称霸的雄心也显露了出来,他距离成为共主只差一个时机。


在齐桓公即位12年后,燕国屡受北方山戎部落的侵扰,险要亡国。当时的周王室已经没有号令诸侯的能力,无力援助燕国。此时,齐国已经成为国富民强的东方大国。燕王就将目光投向了齐国。齐相管仲献策齐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暱,不可弃也。”意思就是,戎狄就像虎豹财狼一样,是不会满足的;中原各国(诸夏)互相亲近 , 是不能抛弃的 。

于是,齐桓公就亲自率军援救燕国,成功地击退了闪戎部落,还让燕国增加了方圆五百里的国土。在燕庄公送别齐桓公回师时,不知不觉进入了齐境。这是不合乎周礼的,诸侯之间相送不能越境,齐桓公竟然大度地将燕庄公所至五十里的齐国国土全部割给了燕国,而且再三嘱咐燕庄公,要尊崇礼制,匡扶周室。

看到这里的时候,连我都无比佩服齐桓公的德行。在那个诸侯寸土必争的春秋时期,齐桓公能做到如此,实属难得。各国诸侯听说后也都心悦诚服。从此,齐桓公祭起了攘夷的大旗,同时修礼于诸侯,礼敬周王室,走上了经由尊王攘夷而实现霸业的道路。

在戎狄势力得到有效阻遏时,另一支更加强大的力量,正形成于中原的南方,它就是楚国。

春秋初期,楚国虽然是南方的大国,但由于文化落后,被中原诸国视为蛮夷。当齐国崛起时,楚国不断地骚扰中原国家。面对楚国咄咄逼人的进攻,中原各诸侯国纷纷向齐国求援。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亲率诸侯联军出征楚国,楚国国君派使者去谈判,认为齐楚两国风马牛不相及,谁也不犯谁,现在你们带着军队来讨伐楚国,这是什么道理?

齐国国相管仲说,因为楚国不向周王室纳贡,不尊礼制,意思就是他们齐国是来替周王兴师问罪的。他批驳楚国不尊礼制,没有尽到自己的职守,而齐国有天子的授权,可以代天子惩罚违背礼制的诸侯。

管仲不愧是“嘴强王者”哈哈哈,最终,齐桓公不战而屈人之兵,楚国低头认错,双方定立了召陵之盟。实际上,齐楚两国之所以没有兵戎相见,是因为两国都没有绝对的把握打败对方。但齐桓公受各诸侯国所托,率兵“攘夷”,而且手执“尊王”的道义大旗,楚国未战先输。

在稳定诸侯的同时,齐桓公还致力于匡扶王室。齐桓公取得了周王室和诸侯两方面的认可,他已经成为大家心目中的霸主。


葵丘会盟


公元前651年,齐国与众诸国在葵丘举行会盟,这是春秋时代第一次有超过四个诸侯国参加的诸侯会盟。周襄王也派人参加,这表明周王室已经公开承认了齐桓公成为实际上的天下共主。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从此,春秋霸主政治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葵丘会盟定立了盟约,盟约维护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力求确保各级宗法层次和整个宗法体系的稳定,重申了西周时期就一再强调的尊贤重德的政治思想,要求中原诸国之间相互扶持。

此后,齐桓公三次联合诸侯出兵,六次召集会盟,是为九合诸侯,又在王位继承问题上,坚决维护宗法,是为一匡天下。然而,齐桓公终究没有兼并天下的实力,他也必须继续以“尊王”为号召,恪守礼仪。

然而,一代霸主齐桓公最后的结局却十分凄凉。管仲临终之时提醒齐桓公易⽛、竖刁等⼈不可重⽤,⼀定要将他们赶出齐国以免后患。但是齐桓公没有听管仲建议,反而宠信佞臣,以至于当他病重无法理政的时候,几位佞臣肆意妄为,他的几个儿子为得君位相互争斗。齐桓公死后尸首在床上放了六十七日,腐烂生蛆也无人过问。

齐国的霸业随着齐桓公去世和诸子争立而很快消逝了。但在齐桓公的身后,霸主政治已经成为春秋时期的主流,霸主纷争依次上演。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通史壹》之十五|春秋争霸:齐桓公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