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和前年大热的美剧《This is Us》里,里面的老医生在安慰刚失去孩子的年轻人,一长段对白里,有这么一句话,
“How you took the sourest lemon that life has to offer and turned it into something resembling lemonade.
你是如何把生活赠与你最酸涩的一颗柠檬,酿成一杯甜美的柠檬汁。”
这,就是人生的功课。
昨晚上很难得地失眠了,不仅因为回到家太累,九点多就睡觉所致,还因为心情郁闷半夜醒来再难以入睡。不想玩手机,闭着眼睛平躺在床上培养睡意,脑海里却象奔腾着千军万马。
几乎不失眠,一旦有,多半是有糟心的事情。真去一件件掰扯,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坏情绪的来临,有时可能只是一件极细小的事情,比如他人的一句无心之语,勾起的一连串反应,或者是工作中的失意事,甚或是和朋友谈话中的那种自我觉察。
在别人的眼里,承受压力和坏情绪仿佛是咨询师的本能。你就该遇到任何人与事,都是笑语晏晏,不带情绪的。如果你有,你就是不合格的咨询师。看吧,你连自己都管不好,还去帮助什么他人。
来访者觉得你是个很好的谈话对象,就算对方象祥林嫂一样同样的话同样的事反复说了无数遍,你都要无条件接纳和抱持。连咨询师本人也会觉得,一旦主动脱落了没有成长的咨客,往往先反思的是自己,是不是很没有耐心,能不能做的更好些。
连和朋友聊天,都在无时无刻做着自我觉察,这样的谈话内容,会不会听起来象在指责和抱怨,会不会影响到他人的情绪,是不是负能量。
归根结底,回到一个终极拷问,咨询师到底该不该有自己的情绪,当然该有,如果有,该不该真实呈现出自己的情绪。比如也有因为感受不到来访者的成长,而对自己能力怀疑的自我攻击。比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已经没有抒发负面情绪的动能。比如,对说出去的话会时不时用内心的小皮鞭抽打一下,是不是在传播负能量。
抛开自己的职业身份,真实的自我在哪里?不是不痛苦的。这种痛苦来自于对暂时迷茫无解未来的担忧,来自于对成长太慢的迷思,来自于想要更好却似乎总也做不到更好的焦虑。仿佛有一个无形的枷锁,在囚禁着灵魂,在对自我呐喊。这不是我想要的,不是。可是,却无力突破。哪怕是刹那间的悲伤,都是对现状各种境遇的不满意和忧虑。
平凡的我们,就是会被一些细细碎碎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小绝望所击溃。
也许,唯有夜半时分的失眠时光,才能让自己赤裸裸面对内心真实的声音而哭泣。那些成长里的痛,求而不得的伤,想要而不能要的人,想哭而哭不出来的郁闷,想呐喊而喊不出声的悲鸣。
如何破解这样的情绪牢笼,我是不是早已经混淆了角色的界限,在工作之外,可以暂时脱离职业身份,回归另一个我吗?而不是全天候24小时都披挂着咨询师的角色,这样才是累的根源吧。就如同同行交流,会带来被懂得的感受,同时也会有被人过度分析和解读的烦恼。这似乎是咨询师的通病。
其实,真正心灵的沟通,朋友之间的沟通,所要的并不是事无巨细的分析。因为这不是工作,可能只是倾听,和一个深深地拥抱,足矣。
成年人的世界,有自己的游戏规则。连和别人的随便聊天,都生怕会被解读成是对生活的抱怨,怕被人无端端地给出居高临下的同情。谁人不是这么一路跌跌撞撞地行过来的,白白地矫情给谁看呢。
很丧很丧地心情,却不敢挂在脸上,被人识破,白落得同情和可怜。午夜时分,才是好时光啊。至少,可以纵容自己无限地颓下去,丧下去。因为知道,等天一亮,收拾起心情,涂上鲜艳的口红,又是战斗的一天。
有千头万绪的情绪,堵在喉咙里,辗转了N个回路,吐出去的字却是,“还好了,开心就好。没事了,都会过去的。” 连说都不知从何说起,明知道说出去的烦恼,到最后还得自己圆回来。打哈哈,没事的,都挺好。别担心。哎呀哎呀,开心就好。
衩姐说,成年人的温柔,是心里很丧,却绝不诉苦。成年人的世界里,只剩下对外的沉默,与对寥寥密友的喧嚣。
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也许,最终的结果,也不过是衩姐所说,
躺在原地自己颓一会儿,然后爬起来拍拍灰,继续往前走......
无言的人,并不是不疼,只是忍住了而已。
嗯哼,做一个在不想说话时,用读诗来消遣的听闻断雁叫西风的客舟中人,也不错啊。
《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
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
然后,把门紧闭,
她神圣的决定,
再不容干预。
发现车辇在她低矮的门前,
不为所动,
一位皇帝跪在她的席垫,
不为所动。
我知道她从人口众多的整个民族
选中了一个,
从此封闭关心的阀门,
像一块石头
—— 狄金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