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家访”反思总结

刚好因为工作关系,在完成本学期最后一项任务的时候,刚好聚焦到“家访”。这一学期因为疫情反反复复确实没有进行入户家访。如果拓宽一点范畴,(电访、信访、来访)都算不同形式,我觉得还是需要捋一捋,不以“家访”为形式,本学期的家校沟通。

1、电访

基本会在学生没有按时到校等紧急情况下,再拨打。比如期末考试快开始了,一个孩子还没有到,电话刚拨出,孩子就出现在走廊转弯处。孩子说他严格按照考试时间8:30开考,提前五分钟到。有点哭笑不得,等不及接通,挂断电话,给家长发了个语音。告知孩子已经到校,没有别的事,就是因为临考未见人,拨打电话想落实一下孩子的情况。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马上得去别的班级监考。

除了学生没有到校,就是学生身体发生不适的情况,比如有的同学体育课或者课间摔伤、擦伤,需要第一时间告知家长的。本学期跑步的时候一个同学摔伤了,电话联系家长过来,非常感激家长让我安心上课,他带去医院检查即可。除了意外伤害就是发烧生病的情景了,一般我都会第一时间联系家长。

除了的情况以外,打电话给家长有的时候也会因为作业未完成情况持续教久或者情况多次反馈后为改善甚至严重。

当然也有不是坏消息的时候打电话,比如紧急需要家长义工、家委会的时候也会打电话,次数听过,这个主要是找固定人员。

2、信访

我一般写得较多的信也是通过微信,发布在班级微信群里,在班级大型活动比如运动会或者值得纪念的日子,一般都是发表对家长的感激及孩子的激励,虽然不用纸笔但是还是真的情真意切。当然也感谢每一次都能够看完我的文字的家长们。

3、微信访

这个是时候现在跟家长最多联系的地方,所以我把自己班级的微信群和孩子班级的微信群置顶了。在微信里主要有以下的方式:

a、微信班级群面向全体,构建班级

班级微信群里我经常分享孩子们跑步的照片和视频,也会同步更新班级里作品发表及获得“最美班级”的记录,所有的活动照片都会在QQ相册留底的同时,在微信群也进行一些分享。分享的主体除了班主任,还有任课老师、家长义工。班级微信群是一个磁力场,是呈现班级动态,展现孩子们风采、凝集家长很好的平台。

b、微信私信

班级里每一个孩子的家长至少有一位是我的微信好友,因为微信成为了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微信联系也随时随身随手。有的时候孩子作业出现一些问题,我会拍照点对点交流。只要不是很急的,我都会通过微信留言的方式,第一是通过文字的输入梳理表达,让自己先思考过滤一下。我一般不问在吗?是用自己整理好的文字去让家长打开就能够知道我想要交流的内容。另外家长什么时候看到,什么时候方便回复,或者说想好了再给我回复。这样彼此都没有压力,还能尽量梳理表达,说清楚,提高效率。但是表扬、肯定或者是家长跟我分享日常的互动,我是尽量用语音,让孩子感受到我语气里面的情绪。微信沟通没有那么多负担,还快捷便利。

c、微信临时群

当几个孩子有同一个需要解决的学业问题时,我会组建一个小群。第一提高效率,不用一个个张贴复制回复,家长疑问也便于集中回答,回复一个家长,其余家长同样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同时还便于家长互相交流解决办法;第二影响聚焦,群里人不多,建立以解决问题为主,所以家长重视度也高,也避免在大群里讲问题让这部分家长有压力。第三随建随散,不占用内存,解决了就删除。第四还能把孩子的爸爸妈妈都拉进来,这样孩子的问题就不用爸妈再去沟通,而且还多一个人来解决问题。

4、来访

除了家长义工到校,这个学期好像我只请了一个家长来访,因为孩子的学习状态确实令人担忧,微信上、电话里已经沟通很多次,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家长来访不是因为要跟家长谈,更主要是家长、孩子、老师三方一起交流。当然我发自内心希望这样的来访尽量少,或者可以不要。我们大家各司其职就不用,家长放下工作请假来,我跟孩子放学后再来谈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

家访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较多的是发挥了解的作用。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环境、学生个性及家长希望,属于针对个体的个性化访谈。同时老师也会反馈学生的在校情况,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的气场,老师走进去便会感到。家访是有必要性的,特别是作为对学生的生命个体全面的了解。同时家访也是要区分的,第一家长及老师的时间,不要给这个关系中的任何一个人造成巨大的压力或负担。家校交流的方式有很多,除了入户家访,我们还需要把日常高效便捷的其他形式的“家访”做到位。只有真正去了解孩子、了解家庭,我们才能更好地看见与悦纳,更好地提出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案。“家访”应该是真诚的交流,且让家长感觉到我们老师对于孩子的关心,也让家长愿意跟我们一起助力孩子的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本学期“家访”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