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向与款式篆刻讲堂三十四

款向

篆刻的署款也有一定之规,如同书法绘画题款有一定的位置一样。款向,既是刻边款起落的次序与方向。

古人刻印,署款多落在靠自己的一面,也有落在右面或者前面的。至清代赵之谦、吴昌硕之时,一般的惯例是多落款于印左侧。究其原因,皆因钤印之时,多以右手执印,便于审视印面和印款,不至于左右颠倒;钤印之后,印随右手放下,正好露出左面的款识,很好分辨印章的上下,又十分美观。如果是刻三面,则起与右,经后而止于左。刻四面边款,则起于印前壁,终于左壁。刻五面边款,则终于顶。也有极少的情况有只刻一面与顶上,视印面的位置与作者的兴致而定,但顶上的款文应同印文的正顺一致,以便钤印之时便于识别。所以署款的一定之规,是前人经过实践而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

在刻印面之前,就应该仔细的观察印石,看那一面适合刻款,然后在定印面文字的方向,再书稿上石。

那么如何决定那面适合刻款呢,以什么来作为依据呢?

1、从石质和颜色来考略,取精美的一面来刻边款。特别是有纹理的印石,可以多多的观察一下,很多印石纹理都是很有韵味的,不要忽略。字的大小或者多少视需要而定,也要根据石侧的大小。

2、如果印材有数面图案的,则选精美的一面刻款。

3、但有时为了保持印壁之完美,如鸡血石血多的一面,田黄较晶莹的面,均不刻款,这时往往会选最差的一面来作款,或者只留一二小字,以免破坏自然美。吴昌硕等大家有时会故意在印壁残缺处以款字掩其残缺,化丑为美。

4、有的自然形的印章,或是顶部有不规则斜度的石章,以较宽的一面刻款。如装入印盒,应将较短一面朝下,将较长的一面朝上,显得美观。

5、如果印上有兽纽、瓦纽、桥纽等印纽,则应根据纽形、纽向而定。瓦纽、桥纽等一般以两穿所在定位左右两面,择一面为款。而遇到兽纽,一般以兽尾一面为后面,或以兽头朝向为款面。也不必太过拘泥,因为很多兽纽上的兽,首尾回顾相遇于一面,又或者数兽盘绕于一纽之上,且大小无差、难分主次。可视兽首所向为前或者左,以便与款向相同,也可以让兽首向外,使之开展舒畅。

款式:

款式既刻制边款的格式。也就是款、识、上下款、题跋等文字的安排与样式。

上一讲我们已经讲过,白文为款,朱文为识,那么首先决定要刻款还是识。再根据印壁的大小、宽窄、高低、款文字数的多少、大小、长短、间距。

一般边款的格式有如下的几类:

1、单款式。只在款面刻上作者的姓名或名字,我们一般称名款,或在姓名下加一个“刻”字,或者制、造、镌等。也可以在名款上下加刻年月日地点。也有根据印文仿何风格而在名款后加刻文字,如仿汉印等。

2、双款式。亦称上下款,即上刻主人名号,名号之后,根据与作者的关系以称谓。下款则刻上作者的姓名,亦可以加时间地点。

3、款识并陈式,即款字有朱文也有白文,这样可以使得款面主次分明,富有变化。一般朱文刻的稍大为主,白文刻的较小一些,衬托上款。

4、书体综合式,是将印面当做一幅书法作品来处理。

清代篆刻家邓石如的一方“半千阁”印章,顶部所刻款,为时间和作者的名字,先字后姓名。印四面的边款则用隶书记录所刻印章的相关记载。顶部的款识我们成为用双款的方式只是刻下一般单款的内容,因为是印的顶部,所以如果单独一行在右侧显得过于突兀了,所以大家在自己刻边款的时候,也不要太过拘泥,还是先以实用、美观为主要的考量。

清代篆刻家邓石如的一方“青素堂”印,两面的边款,记录的是印章相关的信息和作者的名字时间。在边款的处理上是书体的综合式,如同一幅书法作品一般。

清代篆刻家吴让之的一方“嘉州后人”印,四面的边款记录的十分的详细,最后留下时间和作者的姓名。更特别的是通过拓印的边款,我们可以看到此印的形制,还有对穿的空洞的痕迹。

你可能感兴趣的:(款向与款式篆刻讲堂三十四)